2014年10月底,青海省司法厅组织第二期司法行政系统基层民警培训班,我有幸在学习期间参观了浙江省乔司监狱。通过参观学习,使我对这所闻名已久的“现代化文明监狱”有了直观的认识与了解,可谓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浙江省乔司监狱成立于1950年11月,是新中国第一批成立的监狱之一,2008年5月被司法部授予“现代化文明监狱”称号。同时,乔司监狱是浙江省最大并首个设立出监分监狱的监狱,也正是对这个出监分监狱的参观让我对现行的监管工作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相信大家对《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并不陌生,影片中有个服刑50余年的囚犯,当他终于要走出高墙电网时,长期与社会的隔绝使他惧怕外界的生活,竟萌生了要伤害他犯得以加刑的念头,所幸他未能得逞。然而更不幸的是,出狱后的他内心却极度惶恐不安,他甚至无法独自穿过一条马路,对未来生活的绝望让他最终选择了自杀。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或许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悲剧,但刑满释放前对外界生活的恐惧、焦虑、担忧等情绪却普遍存在于每一个服刑人员身上。作为监管一线民警,我们深知衡量监管工作的标准就是降低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率,而要想降低刑释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需要一个切实可行、效果显著的落实载体。
乔司监狱的民警告诉我们,出监分监狱施行的是“监禁式――过渡式――社区式”分级管理模式。第一阶段监禁式,与其他分监狱管理标准一样,严格按照日常管理标准从严管理,旨在矫正罪犯自身恶习,培养良好行为养成;第二阶段过渡式,对罪犯的休息活动时间、区域有所放宽,管理要求有所降低,主要以逐步适应为目的;第三阶段社区式,实行开放式管理,罪犯可以在监区内自由活动,在制度允许范围内近乎与社会公民一样。这样是为了使服刑人员逐步适应向“合格社会人”的转变。同时,分监狱还设有模拟实训中心,模拟的交通服务站、派出所、行政办证中心、银行等构成了一个模拟的小城市;民警还会“手把手”教罪犯如何使用自助终端购买车票、存取钱、办理各类证件等,让罪犯在刑满释放前充分了解和掌握如何在社会中生活,以达到降低和消除罪犯释放后对社会生活的恐惧心理。罪犯回归中心设有一条新生通道,内有罪犯新生更衣室、宣誓室、民警谈话室、检察官谈话室、社会帮教室等。这条通道是罪犯监狱服刑改造生活的终点,也是罪犯真正打开重生之门,踏上新生之路的起点。
走完了这条通道,我们的参观学习之行也随之结束,可我的思绪还停留在狱中的模拟实训中心和回归中心。乔司监狱的创新举措正是司法人道化、文明化的真实写照。就监狱管理而言,我们教育改造罪犯惩罚只是手段,目的是通过教育改造使其成为守法公民。司法走向人性化,不是纵容犯罪,而是为了更好地挽救罪犯,预防再犯罪。恨其罪,救其人,正确履行职责,在拯救他人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是我们年轻监狱民警的工作态度和人生信条。同时,如何让刑满释放人员尽快适应社会,重新步入正常的社会生活,降低再犯罪率这个亟待解决的课题,也需要我们年轻的监狱人深入思考,大胆探索和不断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