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韩植诚 李 力 马 伟
2014年,对拥有58年建监历史的马栏监狱来说,是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监狱从子午岭下的旬邑县马栏镇转角村,顺利搬迁至位于咸阳市渭城区望贤路的关中监狱。
走出大山进入城市,对监狱、警察职工而言,对服刑人员来说,莫不是半个世纪以来最大喜事。从此,他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以及服刑人员的改造都掀开了新篇章。
平安搬迁 上千罪犯大迁移
监狱的搬迁重在安全,数千服刑人员的大迁移更要保证万无一失。
由省监狱局统一指挥,监狱的搬迁工作分三批调遣。马栏监狱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监狱长刘玉武任组长的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分工协作、积极筹备搬迁。搬迁前,省局在监狱以“携手共筑和谐、协调联保安全”为主题先后三次召开搬迁工作协调会。武警咸阳支队、咸阳市公安局、铜川市公安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建立了协同作战机制,切实保障调遣工作平安、严密、有序地进行。
7月25日,最后一次调遣工作顺利完成。平安搬迁,依靠马栏监狱全体监狱警察职工的共同努力,凭借相关社会单位和部门的紧密配合,顺利实现三批搬迁调遣工作,完成了“平安调遣、安全入住、秩序稳定”的既定目标。
沧桑马栏 昔日的一颗明珠
马栏监狱所在地是一方红色的革命圣地,被列为一百个全国红色旅游景点之一。这里曾是中共关中地委、陕西省委、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机关所在地,老一辈革命家刘志丹、彭德怀、谢子长、习仲勋等都在这里战斗、生活过。马栏又是培养革命人才的摇篮,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师范、陕甘宁边区第二师范先后在这里建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逐渐形成了以“衷心为党,不折不挠的坚定信念;联系实际,勇于探索的思想作风;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心系群众,为民谋利的公仆情怀”为主要内容的马栏精神。
在这片红色土地上,1956年始建马栏监狱,前身是陕西省第六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属农业监狱。监狱地处子午岭山区,最低气温零下28度,全年无霜期120天,自然环境恶劣。监狱占地面积3.4万亩,耕地面积2.4万亩,随着规模压缩和集中管理,现有耕地1万多亩。建监58年来,马栏监狱人继承和发扬马栏精神,共改造服刑人员40000多人,为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几代监狱人献了青春献子孙,一直奋斗在大山里。1959年,监狱干部王德江获得过“全国公安先进工作者”,1980年,监狱警察李振合曾获得“全国公安战线二级英模”,他们都是马栏监狱英雄群体的代表。
随着时代的进步,偏僻闭塞的环境已严重制约着监狱工作的发展,行刑成本过高、罪犯社会帮教、看病就医,警察职工医疗、子女就学、老人赡养等实际困难日益凸显。这次搬迁,实现了马栏监狱人的夙愿,解决了后顾之忧。
持之以恒 铭记宗旨谋发展
2013年5月,马栏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刘玉武到任马栏。他曾在延安、黄陵和马栏等三个农场单位任职,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新一届监狱党委班子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法治统领、安全为先、科学改造、规范管理”的治监理念,确保全年各项任务目标的完成。经过不懈的努力,2013年底,马栏监狱连续100个月实现“四无”,创历史最好水平,全监警察职工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整体工作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今年,马栏监狱在认真总结2013年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2014年工作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主要工作,确定了“11136”工作思路。即:坚持一个理念,围绕一个目标,倡导一种精神,开展三项活动,实现六个确保。具体讲就是坚持“法治统领,安全为先,科学改造,规范管理”的治监理念;围绕“零脱逃,强规范,上水平”的总体目标;倡导“勇创新,敢担当,争一流”的进取精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六抓六比六确保”、“大推广大创新大突破”三项活动;确保连续9年实现“四无”,确保监狱管理规范化提升行动上水平,确保精品工程创建通过省局验收,确保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确保队伍素质显著提高,确保监狱整体秩序和谐稳定。在此思路的指引下,2014年整体工作主要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