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结的“温水煮青蛙”

时间:2014-12-26信息来源:浙江省十里坪监狱作者: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温水煮青蛙”的故事,而因为工作关系,平时经常会看到、听到、收到关于“温水煮青蛙”文章。每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有些纠结。因为抛开科学意义而言,应该说这个故事的确寓意很好,具有很强的激励意义(这成为它广为流传的一个潜在因素),加上很多文章作者举一反三,说理说得头头是道,文章也写得不错,真有些让我割爱不下;但每每犹豫再三,最后我都毅然决定不予理会。这样子,一面心里又有些过意不去,毕竟这当中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故事本身所涉及的只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骗局,其科学性、真实性并经不起推敲,是某些好事者为说理而说理杜撰出来的。

一般地,“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意指: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人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迷惑,最终导致消沉、放纵和堕落,由于这个过程是一点一点变化的,往往让人在不易察觉中完成了整个蜕变,待醒悟过来却为时已晚。相反,如果某种变化突然发生,人们往往会及时警觉,反应也会非常强烈,从而迅速做出选择,从而避免最终受到更大的伤害、损失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毫无察觉地灭亡。这个故事表面上看起来合情合理,无懈可击,但经过科学家实验证实,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事实是:若把青蛙直接放到开水里面,青蛙没来得及跳出来就死了,而把青蛙放到冷水里面“煮”,慢慢加热呢,青蛙却自己跳了出来。

其实,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应该想到,若把青蛙直接放到沸腾的开水里面,那肯定会被烫死的。试想,水沸腾时差不多要100度,加上水蒸气,造成的烫伤肯定是很严重的。青蛙在进入沸水的过程中造成的烫伤,应该足够让丧失运动能力了,自然就跳不出来。不过要是说把青蛙放到热水里面,特别是慢慢加热的温水里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这个仅靠想像肯定解决不了问题,因为失去生活经验的支撑,又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仅仅靠推测下结论显然有失公允,最好地当然还是要看实验结果。

据说,最有说服力的结论来自于是奥克拉何马大学的动物学教授霍奇森。霍奇森研究的是不同种类的两栖类对温度的反应。青蛙属于两栖类动物。两栖类是冷血动物,也是变温动物,体温会随着环境的温度进行调整。霍奇森研究的,就是两栖类可以耐受的最高温度是多少。霍奇森选定的加热速率,是每分钟2华氏度,也就是差不多1.1摄氏度。霍奇森发现,到了一定温度以后,青蛙会开始躁动不安,试图逃离这个环境,如果装载的容器允许,青蛙还是会跳出来的。基于此,霍奇森宣布,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错误的。

而早在1869年,德国的科学家哥而茨,在寻找灵魂这个东西的时候,设计了这么一个实验:把切掉了大脑的青蛙放在冷水里面慢慢加热,青蛙就被煮死在里面了,而把正常的青蛙也同样处理,正常的青蛙会试图跳出来。看来差不多150年前“温水煮青蛙”这个事情就已经有了结论。不过等等,哥而茨不是唯一一个在100多年前做这个实验的。1872年,一个叫做亨滋曼的科学家宣布,如果你加热的速率足够低,那么,青蛙并没有跳出来的打算。1875年,这个实验还被另外一个人证实。两个实验矛盾吗?哥而茨与亨滋曼的实验的区别是加热的速度不同。哥而茨的实验中,从17.5摄氏度加热到56摄氏度,花了10分钟,这样,每分钟的平均升温速度就达到了3.8摄氏度,比后来霍奇森使用的加热速率还快。所以,哥而茨观察到青蛙很不喜欢这个温度,试图跳出来。而亨滋曼的实验,加热速率要低很多。亨滋曼使用了90分钟把水从21摄氏度加热到了37.5摄氏度,平均每分钟升温速率不到0.2摄氏度,就没观察到青蛙的行为异常。青蛙可耐受的临界高温大约是36-37摄氏度。如果加热到37.5摄氏度,青蛙即使没有立即死亡,也已经丧失一跃而起的能力了,死亡已离它不远了。

这些“煮”青蛙的实验目的都是考察温度和神经反射性的关系。在较快的加热速率下,青蛙能跳出来,原因很好理解:热刺激引起了青蛙的应激反应――跳走。而在较慢升温过程中,由于类似“感觉适应”的原因,持续细微的温度变化使得青蛙适应了这种刺激,反射应激性降低,直到达到可耐受的临界高温,无法逃生。从这点上来说,“温水煮青蛙”的故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让青蛙在无法察觉的温度变化中慢慢加热和我们平时所说单纯的“煮”是有一些差别的。由此可见,真正的结论是:在温度变化较明显的情况下,青蛙可以迅速跳出。而当水温变化很微小很微小的时候,青蛙就难于察觉,有可能失去逃生的机会。但仅从字面意义而言,若只是“温水煮青蛙”,一般地,青蛙大多能死里逃生。这就是为什么如果关于这个问题,你若到网上查问,会有很多人以自己“煮”青蛙的实验告诉你其实青蛙没有那么蠢,它的结论绝对是错误的。

“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和实验让我思索了很久。我想这何尝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弊端呢?很多时候,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而与谎言不一样的说法反而就成了荒谬绝伦。就算只是借用寓言说理,就像传统的“农夫和蛇”等等,它至少必须是建立在可能发生的事实基础上的,毕竟这样才谈得上说服力。如果我们讲故事说道理只是随心杜撰,人云亦云,为了说理而说理,那显然是站不脚的。最后,我真心希望这个故事不要再流传下去,因为它是虚构的,不真实的。一句话,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