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区柳城监狱 梁国)
今天是2015年3月22日,农历二月初三,按照我们村里的风俗,今天都要去祭拜3年前(即2012年)过世的老人,给他们“做初三”。按照事先的约定,我们兄弟几个回到老家――柳城县社冲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去祭拜母亲。
站在母亲坟前,望着升腾起的缕缕青烟,母亲的音容笑貌又一次浮现在我眼前……2012年10月8日,母亲再一次住进医院。几经努力之后,医生主动找到我们说明母亲的病情,医生说,由于长期药物作用和自身免疫力的不断下降,母亲出现了脑体萎缩和严重营养不良,现在已是无力回天了,还是尽快准备后事吧!由于病痛的折磨,母亲已是枯瘦如柴,嘴巴不时地哼哼着,眼睛暗淡无光,只能靠氧气机辅助呼吸。站在母亲的病床前,我们心如刀绞。似乎是感觉到了什么,母亲微微睁开一点眼睛,嘴巴含糊不清地哼哼着:“…回…回…”大哥俯身到母亲耳边:“您是想回村上吗?”母亲吃力地哼哼两声,“您放心,我们马上就回家。”此时,一滴眼泪顺着母亲的眼角流了下来……办完出院手续已是傍晚时分,三哥把车开,我把母亲轻轻地抱进轿车后排,让她依偎着我,一路向老家奔去……这一天是10月12日,巧合的是,42年前的今天,我来到这个世界,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42年后的今天,我们回老家去,母亲依偎在我的怀里。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回到了老家。也许是事先得到了消息,我们家门口已聚集着一群人,他们大都是村里的左邻右舍。二哥把母亲接下车,把她抱进堂屋(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客厅),放在临时铺好的床上。按照村里的风俗,即将离世的人都不放在床上的,都是在堂屋的一侧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上面铺上一床草席,然后再垫上棉胎,挂上蚊帐即可。村里的伯母婶婶们七手八脚地帮母亲盖好被子,尽管大家都知道母亲将不久于人世,但仍是说着许多宽慰的话,叫母亲不要想那么多,安心养好身体就是了。此时的母亲已不能言语,但我看到了她的眼里掠过了一道亮光,她的眼角是湿润的。是啊!这些都是和她相处了几十年的邻里姐妹,以前还有生产队的时候大家就在一起劳动抢工分,平时常一起到河边挑水、洗衣服,晚饭后也都东家串西家地唠到深夜,她们总有说不完的话题。谁家有了点好吃的东西,都忘不了捎给左邻右舍的孩子们,我当然也享受到了这种幸福。十年前,母亲患上了高血压,我们轮番动员她到柳州去住,但她始终不肯,用她的话说就是,城市里人多车多拘束多,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还是住在村里自在些。直到有一天因为忘记吃药摔倒后住进医院了,她才不得不答应到柳州去住。但条件是临终前必须送她回老家,她说她怕死后被火烧。今天,我们也是遵照她的心愿,把她送回了老家。安慰着母亲,直到她又慢慢昏睡过去,邻里们对我们几兄弟又是一番劝慰,直到家中孩子不停地催促回家吃晚饭,他们才渐渐散去。第二天,村里又陆续有人来探望母亲。晚上十点,母亲终敌不过病痛的折磨,离我们而去了……
原来在商量把母亲送回老家时,我们就担心处理后事时的麻烦,自读书毕业后,我们兄弟几个便在外面工作了,家里现在除了一座空房子,其他也没什么东西了。而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令我们完全释然了。在我们村里,村民们自发成立了一个叫做“众人帮”的团体。自从实行计划生育以后,村里的人口在逐渐减少,随着外出就业、雇工人员的不断增多,村里的青壮劳力在不断减少,而一旦哪家有个红白喜事,要找人来帮忙便是件十分麻烦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人牵头把村里的青壮劳力组织起来,成立这么一个“众人帮”,无论村里哪家有事需要帮忙时,“众人帮”的成员都必须到场帮忙,且不收取任何费用,主家只负责安排伙食,如果是办白事,每人一个10元红包即可。由于有了“众人帮”的热心帮助,母亲的后事处理得很顺当,我们也很省心省事。
又要离开老家了,我不禁再次深情回望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这里留下了我童年时赤足上学的脚印,也留下了我们下河戏闹时的欢声笑语,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尽管我们每年很少回老家,但无论何时回家,家乡亲人们的热情善良、真诚质朴总是让我心里倍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