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监狱事业有着不寻常的故事。
那得从1981年说起。本来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十二年,这十年的教书生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时,站在三尺讲台前,面对一群纯朴孩子,稚嫩的脸蛋。当听到“老师好”问候时,我也还了句“同学们好”,一个向下的手势,学生们整齐地坐下,此时此刻,我是那么的自信、那么的自豪、那么的威武。我给学生上课,教他们学生字、写日记、写作文,他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听课,认认真真地写作业,我是多么欣慰啊!学生向我提出一个个千奇百怪的问题,面对一群天真烂漫、求知欲极强的孩子,我有时是既激动又有点紧张,担心自己的学识太浅,难以给学生较满意的回复,因为我当时的文化程度也只是中师水平。我深夜还在备课或者批改作业,听到野外古怪的虫鸣时,我的心会蹦蹦地跳,因为我还是一个胆小的女孩……我热爱教育事业,它是我从小追求的理想职业。
可是,这理想职业不能陪着我走到最后,1993年出现了插曲。
那是因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历史规律,随着我的年龄逐年增大,我也到了婚嫁的年龄了。本来我是想找一个和我一样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人与我共度一生。但是有些事总是事与愿违,不是那么心随人意。我的男朋友他也是教师,他是在监狱的学校里教学,这也没事。可是当时如果我们结婚的话,工资是那么低,当时一个月只有100多元,两个人所在单位又距离300多公里,就将面临两地分居的艰苦日子,有了孩子呢?孩子读书的问题呢?一连串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怎么办?两个人往返两地,经费成问题了。最后,我们做出决定:结婚,然后一方调动工作单位 。面对人生的这些大问题,确实让我犹豫了。我爱家乡,爱我的学校,爱我的事业,爱我的学生,爱我的同事,爱我的父老乡亲,我依依不舍。他当时所在单位的工资比我高一点点,待遇比我好一点点,但是我当时所在单位的环境比他的好,地理位置比他的好,我还担任小学毕业班的班主任……经过一番思想搏斗,最后我随了他。
当我来到他的工作单位所在地,看到的不是高楼大厦,不是穿红戴绿,不是热闹非凡,更不是道路宽敞,也不是山清水秀的好地方。而是地处偏远、交通极其不便、生活极其低下、文化娱乐极其贫乏的地方。与我原来的工作单位相比,逊色多了。我单位是在街上,周边设施齐全,是文化、娱乐、工作的集聚地。人们的生活水平比这里高,环境也比这里好。学校门前是广西的第一大江――西江;旁边有一条状元河和一个状元庙,这些都有着励人奋进的故事。两面环山,一面临水,山上石奇洞美,溪水长流,大树参天,周边很多叫不出名的绿色植物,还有各种花香鸟鸣,真是人间仙境。
我当时真有后悔之意,后悔我来错了地方。
接着,一件更让我不能接受的事实是:因为工作需要,把我们调到一个离总部20多公里的偏远单位,我和爱人都改行当了狱警。我的天啊!就这样,我由女孩成为人妻,由教师转为警察,由城镇来到了山村。这么大的改变,我实在一下子无法适应。白天,我爱人与同事带着几百个犯人在工地上劳动,早出晚归,晚上回来还要进监舍对犯人进行思想教育。刚到新单位领导就委以重任给他:做分监区领导。凭着他那执着劲,一干就是十几年的中队领导,为了让服刑人员早日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他觉得自己不是这个专业的人,常常找来相关的书籍给自己充电,加油。他整天奋斗在改造罪犯的三大现场,改造了一批批囚犯,让他们改掉恶习,学会做人做事,还掌握一些谋生的技能,同时也为监狱的经济做出了显著贡献,其最突出的事迹就是:1999年,他所带领的中队甘蔗产量六千多吨,为十五大队成为廖平农场第一个进厂甘蔗超万吨起了关键的作用。
而我,就不一样了。由害怕――不适应――无奈――理解――奉献。一开始,我一点不适应这里的生活习惯、工作环境。我的学生、老师、同事、同学、爸妈、兄弟姐妹全不在我身边;后来有了孩子,家婆也来了,一家突然由2个人增加到4个人。白天要上班,晚上要带孩子,有时孩子晚上不愿意休息,那种累呀,只有亲身体验过的人才能领略得到。那时免不了会心生怨念:孩子他爸为什么要改行呀,坐在办公室不是好好的吗?偏要出去带班,人晒得比火炭还要黑,晚上也不能在家帮一点忙。可看到他为了中队的改造和生产工作一天到晚也没闲过,我心里有怨言也不忍说他。他每年拿着红本本回家,微微对着我笑,我自己也觉得这就是我想要的呀!他就应该是个上进青年嘛。之后,我自己也反省自己:监狱就是需要这样默默无闻的人啊,我为什么不助他一臂之力呢?监狱事业也是一项特殊的教育事业啊。
从此,我和他比翼双飞,一起参加监所管理专业自学考试,取得大专文凭;接着继续参加广西区党校法律本科班在职学习,取得本科毕业。他的学识提高了,工作起来更得心应手了,创造的工作效益也更大啦。我现在也在监区担任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做着两个岗位的工作。为了监狱事业,我们都在默默的工作着,献了青春献中年。
作者:广西黎塘监狱 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