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探索只为浪子回头

――记吉安监狱副监狱长贺慧平同志

时间:2015-04-22信息来源:吉安监狱作者:

 贺慧平当过十六年的中学教师,那时的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成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岗位变了,角色变了,然而,他对工作、对事业的那份执着与责任心始终不变。不管是面对绽放出阳光般笑脸的孩子,还是如今那些身着囚衣的服刑人员,在他看来,自己还是身在“学校”,还是一名“教师”,只是,今天的自己,是监狱这样一所特殊“学校”中的特殊“教师”。这些年来,他辛勤耕耘,努力探索,孜孜不倦,一心只为那些失足浪子回头,努力将那些迷途的灵魂引领到光明的彼岸。


 

新岸大讲堂,放飞心灵的舞台


 

讲故事、演小品、唱歌曲、知识竞答……讲台上下,互动频繁,问答声、诵读声、歌声、掌声不绝于耳。很难想像,这样活泼热烈的场景出现在高墙电网之内,但它确确实实地呈现在吉安监狱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课堂上。

“如何打破以往民警从头讲到尾的沉闷场面,让听课的服刑人员积极参与互动,并通过多种方式手段,让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以此来提高教育改造质量?”这是有“讲台”情结的贺慧平一直以来所追求的目标。

近几年,江西省监狱对服刑人员参加学习、接受教育的时间保障不断增强。这对于贺慧平来说,无疑提供了一个探索与创新的好时机。

为了充分利用好服刑人员的学习时间,他三天两头扎在基层一线调研,从组织民警座谈、服刑人员讨论等多种方式了解到,过去的思想教育课难以摆脱民警 “一言堂”模式,服刑人员听课的热情与兴趣不高,教育效果十分有限。此外,这些年来,80后、90后服刑人员比重在狱内日益增加,他们更期待具有时代气息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此,贺慧平立足实际,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学校教育经验,创设了一种思想教育“综艺化”的新思路,于是,一种名为“新岸大讲堂”的教育形式在吉安监狱推出,并逐步成为一项常态化的教育工作。

“新岸大讲堂”以助推服刑人员改过自新为宗旨,讲授 “自省”、“明法”、“爱国”、“博学”、“诚信”、“友善”等众多主题,内容涵盖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90分钟的时里,不单是民警讲,服刑人员也讲,是由民警引导服刑人员去发现、去思考、去判断,充分调动服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围绕一个主题,穿插了讲故事、唱歌曲、表演情景剧、诵读格言警句等多种形式,同时运用PPT演示、播放音视频等电教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氛围。用一名服刑人员的话来说,现在上思想教育课,就像是参加一台综艺节目,大家在听故事、唱歌曲、做游戏中接受教育,更容易知道自己过去错在哪里,也更容易懂得自己今后怎样去改正。

起初,这一新的教育形式推进得并不顺利。民警缺乏经验,课堂教学组织过于生硬,服刑人员也很拘谨,预期效果没能达到。为此,贺慧平亲自撰写教案,多次为民警上示范课。每次民警讲课,他都到现场旁听,每次课后及时召集民警座谈,总结得失,不断完善和改进。除此以外,他还四处奔走购买活动道具,邀请社会上专家、学者、志愿者参与授课,不断提高教育效果。经常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依旧在办公室里忙碌着,或收集教育素材,或修改讲授方案。

给服刑人员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堂主题为“自省”的课。那堂课上,当一名服刑人员在讲台上表达因自己犯罪入狱,给妻子女儿带来极大伤害而深深愧疚时,其妻女在民警事先悄然安排下,突然出现在讲堂现场。那一瞬间,台上与台下都惊呆了。随之而来的,是他一家三口紧紧地相拥。该犯发自肺腑的忏悔,瘦弱妻子含泪的诉说与鼓励,年幼女儿的一声声呼唤,让现场的服刑人员纷纷落泪,为之震撼。贺慧平在大讲堂中融入亲属现场帮教的形式,让亲情感化的力量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2014年12月,江西省监狱系统在吉安监狱召开现场会,向全省监狱推广这一教育模式。随后,《江西日报》、人民网、民主与法治网等多家媒体予以报道。但贺慧平的探索还没有止步,他又在琢磨,怎样进一步地发挥新岸大讲堂的教育作用?比如电视上流行访谈节目,是否可以设置一个“悔悟人生”环节,让服刑人员深省过去放眼未来?有些省外的服刑人员,因为家属年纪大,或者小孩年幼,路途远等因素,很难前来接见,可否增设一个“场外连线”环节,让服刑人员对着摄像机向家人汇报改造情况,送去祝福?


 

庐陵文化,芬芳心灵的古樟


 

传统文化,特别是富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对引领教化服刑人员弃恶向善有着积极的作用。

吉安,古称“庐陵”,这里的“人杰”浩若繁星。欧阳修、杨万里、文天祥、解缙等无不令人敬仰,“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父子同进士”的佳话传颂至今。

生长于斯的贺慧平,一直以来对故土文化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热衷,对于正气凛然的文天祥,他更有一种隔世故人之感。出于这份崇尚,他曾用业余时间对庐陵文化进行过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并深深地感到以“文章节义”、“耕读传家”为核心内容的庐陵文化,是对服刑人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道德教育的经典素材。为此,他奔跑于吉安市各大院校和相关研究机构,先后邀请井冈山大学专家学者、吉安爱心会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举办以“庐陵文化概况”、“正气与良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良好家风”为主题的讲座;争取吉安市图书馆的支持,在狱内建立流动图书站,为服刑人员提供大量相关书籍,便于他们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那段时间,他加班加点,收集整理欧阳修、文天祥、杨万里、解缙等庐陵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名篇名句,并亲自设计成宣传画、广告牌、墙板报,让它们进车间,进教室,进食堂,着力打造监区特色文化,营造浓郁的监区文化氛围。同时,大力开展主题征文比赛、写读书笔记、谈感受体会等活动,增进服刑人员文化认同,激发其了解、探寻庐陵文化的浓厚兴趣。

如今,庐陵文化在服刑人员生活中俯仰皆视、耳濡目染,尽享其浸润与熏陶。闲暇时间,他们总是三五成群地驻足观看,品味庐陵文化的各种展示,不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表示,“每天身处在庐陵文化的氛围中,我们枯燥的时光慢慢被阅读、欣赏和思考所占据,内心变得充实和宁静了许多”,“在这么浓厚的文化环境中,我们的身心好像得到了升华,会自觉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了,彼此之间好像也越来越和谐了”。


 

床头牌广场舞,栖息心灵的花园


 

服刑人员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探究其心理障碍的类型与引发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身处高墙与亲情隔绝这一点既是共性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鉴于此,贺慧平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顺势而动,将传统与时尚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如创造性地设置“心灵花园”床头牌,将广场舞引入服刑人员文体活动等,均深受服刑人员欢迎。

如今的监狱号房,每一个服刑人员的枕边墙壁上,都挂着一块叫作“我的心灵花园”的床头牌。床头牌上,有他们亲人的照片和寄语,有自我激励的格言警句,有民警的叮嘱与提醒,有新生后的人生规划等。在空闲的时候,常见他们或全神贯注地注视着上面的一些文字和照片,嘴里还轻声细语地念叨着;或将其摘下,用水彩笔在上面写写画画;有时还见他们手捧着床头牌,找民警在上面写上点什么。

床头牌虽小,但倾注了贺慧平的一番心血。他在参考借鉴省内外十几个兄弟单位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内容,创新了形式,给服刑人员提供了一个感受亲情、倾诉内心的“私密”空间。”许多服刑人员纷纷表示,“贺副监狱长真为我们着想,每次看到‘亲情苑’中亲人的照片和寄语,感觉亲情的温暖并不遥远,改造的劲头又被提振起来。”

2014年,广场舞《小苹果》以燎原之势红遍大街小巷。动感的节奏,欢快的旋律,奔放的舞姿,深受人们喜爱。广场舞的这一魅力,让贺慧平大脑灵光一闪,能否尝试在服刑人员中推广广场舞,让他们在相对单调的改造生活中调节身心,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呢?

说做就做,贺慧平当即选择在青年民警较多的二监区试点,由民警当教练,开始为期一个月的紧张排练。11月12日,服刑人员广场舞《小苹果》在狱内教学楼前广场激情展示。当音乐响起,只见服刑人员在民警的领舞下,和着音乐的节拍,迈着整齐的步伐,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这一幕,恰好被进监参观的民警家属们看见,这让他们倍感清新和意外,不由发出惊喜的赞叹。

有耕耘,就会有收获;有付出,必定有回报。据统计,近三年来,吉安监狱服刑人员遵纪守法率均在98%以上,各种考试合格率和获证率均在96%以上。越来越多的服刑人员实现了由“要我改造”向“我要改造”的转变,他们遵规守纪的自觉性更强了,学习和劳动的劲头更大了,重塑人生的决心和信心更坚定了。截止到现在,吉安监狱连续15年未发生罪犯脱逃,连续23年未发生狱内重大案件。2012年以来,连续三年获江西省司法厅“教育改造质量好监狱”表彰。新浪网、腾讯网、大江网、江西新闻联播、江西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吉安监狱教育改造工作进行报道,江西电视台《社会传真》栏目还对贺慧平同志进行了专题报道。成绩的背后,有教育改造工作发挥的积极作用,有贺慧平副监狱长和他的团队付出的辛勤汗水。贺慧平不止一次地表示,为了让浪子回头,为了社会和谐安宁,他将不停息耕耘与探索的脚步,在监狱这个特殊的“校园”里,他将一如既往地做好这个特殊的“园丁”。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