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广播站一同成长的日子

时间:2015-06-17信息来源:柳州监狱作者:

 一转眼,到广播站工作已2年有余。几百期节目,几百个标注着年月日的文件夹,储存下了近200G的音频材料。时光就这样沉淀在一个个音节、词组、段落里。将这些旧日音频一个个打开,当日的风景就像画卷一样清晰地在我的脑海里徐徐舒展开来。

2012年9月,随着监狱广播站、电视台的创办,我从四监区借调到了宣教科,成为了电视台、广播站的一名专职播音员。回想起来,当时的我的确有一种无知者无畏的精神。作为专职播音员,我一没有普通话等级考试证书,二没有接受过任何播音主持的专业训练,可以坦白地说,我对这项工作一无所知。仅仅凭着大学四年在北京求学时打下的普通话基础,以及做学院文艺部部长时积累的舞台经验,还有伪文艺青年对语言文字的热爱,我无所畏惧地接受了这个任务。那个时候的我,勇敢得可爱。

我对新的工作岗位充满了求知的热情。从学习使用录音软件开始,我学习录音,学习剪辑、编辑、合成音频,学习寻找播音的语感,发声位置。万事开头难,但这种学习和探索的过程让我充满了激情。那时候,我录一篇三四百字的稿件差不多需要一个小时。录音前,先将稿件预读几遍,把句子段落熟悉了。再清清嗓,把打绞的舌头捋直了,找找发声位置。觉着舌头顺溜了,再按下录音键。可一开录,卡壳就来了。卡壳、重录,重录、卡壳。这样,三个人忙活一早上才能做出一期节目。

经过小半年的努力,我慢慢地成了一名业务上的熟练工,同事们也评价说,我的播音有了很大进步。我不自觉,于是回听了几个月前的录音,把自己逗乐了――那一字一句念得跟小学生读课文似的!我终于明白勤能补拙、熟能生巧不是一个假大空的道理。从那往后,我每日都会去回听前几日的录音,去揣摩断句是否合理,语音语调的处理是否得当,语速语感听起来是否舒服。我会在收看《新闻30分》等新闻栏目的时候,有意识地去跟读和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在全国普通话等级考试中,我拿到了一级乙等的成绩,终于不再是一个“无证上岗人员”。

在熟悉了播音业务之后,我们几度寻思着对栏目内容进行拓展和丰富(创台之初的定位是以播监狱新闻为主)。但天马行空的设想很快就被惨淡的现实打败,打造露塘970这样信誓旦旦的话还未说出口就被呛了回去。是的,播音内容的选定远没有我们大家想象中简单。我们原以为,只要将互联网上的信息稍加提炼,播音脚本就能够信手拈来。而实际上,要在互联网上浩如烟海、鱼龙混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正能量的内容绝非易事,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将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二次编辑,使其合乎逻辑,合乎口语叙述,也需要花时间和精力。于是,在人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能向听众传达的信息亦是很有限的。我只能多涉猎,尽可能将最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挑出来与听众分享。我开始明白,做好露塘女主播不是简单地说好普通话,更需要提升你对社会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久而久之,我养成了随时随地听到好听的歌曲,立马想着拿出手机搜索歌名下载;发现新歌出炉,便第一时间试听下载;在朋友圈或微博上看到关注度高的信息,便寻思着能不能做成广播……我时常会收到同事们打来的电话或发来的微信,询问广播中播放的歌曲名称,或索要电子版播音脚本;当然,还有给我纠正错误,给我提建议意见的。

而今,随着监狱的人员调整以及科室分工的变化,广播站如今只剩下我一人做专职播音员。当初三个人手忙脚乱一上午才能完成的工,现在我一人就能够驾轻就熟地完成。而每天在收集好播放素材后,固定的把自己关在录音室里两个小时,这样的工作模式有时亦让我感到孤独。不论窗外阴晴雨雪,不论我的内心阴晴雨雪,我都要用风轻云淡的声音去讲述那一天的阴晴雨雪。于是,我将这种孤独感理解成跟自己的内心对话:我在迈克尔杰克逊的诞辰纪念日做了一个关于他的专辑,在我的内心,迈克尔和他的音乐是一个不朽的传奇;我播了姚贝娜罹患癌症离世的消息以及如何预防癌症的注意事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陨落让我感叹人生太无常,我们应该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多一些关注;我播报两会,我关注国家的法治进程,我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够更有序、更和谐……

一转眼,在广播站工作已2年有余。不管是最初的激情满怀还是如今的略感孤独,我感恩这一路走来的所学所感,感恩这样一种与同事们交流和分享的方式。任时光匆匆,我愿在此处看细水长流;任四季轮转,我愿在此待春暖花开。(柳州监狱:罗子叶)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