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人质朴的心――记白银监狱因公殉职张树俭同志

时间:2015-06-22信息来源:白银日报作者:

 

 

江河汇集海流,故能成其大。一个人德行的高低,是由他所做的贡献来体现的,一些人,一生致力于做好一件事,并且做到人人敬服,这样的品格怎会不为人所称道。

5月16日,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但是对于白银监狱的同志们来说,这是令人悲痛的一天,他们亲爱的同事、优秀的学习榜样,51岁的张树俭同志就在这一天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再也没有站起来。

“等忙完了就去医院”

张树俭同志的离去让他的同事们内心悲痛,这样好的一位同志,说走就走了,“当天,整栋办公楼里面都静悄悄的。”对于张树俭的离开,他的一位同事这样描述到。

张树俭同志已经患有多年的糖尿病,同时还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其他几种疾病,但让张树俭同志离开他心爱的工作岗位和亲爱的同事们的,是他自己以工作为先,以治病为后的麻痹大意。多年的糖尿病史已经让张树俭同志早就学会了自己给自己注射胰岛素,但那时不论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张树俭都会坚持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对他来说,犯人们的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工作是第一位的。

张树俭同志生前担任白银监狱狱政科副科长,负责的主要是刑罚执行方面的工作,包括犯人的计分考核、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服刑人员因病死亡等。“这些工作都是很繁杂、琐碎的,不能出现一点点的偏差”,一位监狱工作人员这样说。在张树俭的工作中,没有发生过差错,他总是能把别人发现不了的差错一眼就看出,杜绝了工作中的差错和纰漏。

武鹏霞与张树俭一同共事了12年,提起张树俭,武鹏霞因为哽咽显得情绪有些激动。武鹏霞回忆道,只要是与工作有关的,张树俭都要亲力亲为,不是他不放心别人,而是因为与各部门的衔接等工作,只有亲自做了,他才踏实放心。就是因为张树俭工作的拼命,他的病痛,武鹏霞和同事们也都看在眼里,每次看到张树俭在病痛折磨下还坚持在办公室工作,武鹏霞和同事们都会劝他注意身体,“工作是做不完的,只要身体健康了还怕没工作做吗?”武鹏霞和同事们常常这样劝老张,可是他还是放心不下他的那一摊子。

有好几回,武鹏霞看到张树俭从外地出差回来,累得趴在桌子上休息,并且还出现了头晕、恶心的症状,劝他去医院检查,他总说:“等忙完了这阵就去医院”,可是老张哪里能忙得完,刚刚忙完了这个活下一个活就又接上了,哪里还有时间,老张就这样把去医院的时间一推再推。有一回,武鹏霞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偷偷地跑到楼道里给老张的爱人打了个电话,过了几天后老张碰见武鹏霞,还怪她干嘛给自己家里打电话让家人不放心。

就这样,老张一直在工作中忙碌,去医院的时间一直往后推,谁知道他的生命竟会定格在5月16号这一天。

“去问张科长,他知道!”

对张树俭的好朋友来说,5月16日下午发生的事,他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当天下午2:30分的时候,同事给我打电话说张树俭住院了,因为他不愿意让更多的人知道,所以就只通知了我,我到的时候,看到他的脸是青的,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张树俭的好朋友说。

看到张树俭这样,朋友埋怨地说:“给你说了多少次了,把你那摊子活交给别人干,你就是不听,出院后赶紧把你的活交出去。”但是张树俭只是微微一笑,说:“别人不熟悉情况,出了差错怎么办?”就在这位好友离开医院不久后,张树俭就因为脑干二次出血永远地离开了。没想到这一面竟成了永别。

张树俭工作的拼命,在单位是人尽皆知的,他是单位人人称颂的工作能手、业务骨干,没有他不懂的法律条文,没有他不清楚的情况。

在单位,张树俭就是一本刑罚执行的“活字典”,很多年轻的同事们都听单位的前辈们说过他,他过硬的专业技能为人称道,他对监狱内犯人的情况掌握得非常透彻,只要说起来,他没有不知道的。

据年轻同志张志军回忆,以前与张树俭没有共事过,只听单位前辈说起,终于有幸与他共事了一回,彻底被这本“活字典”给折服了。

有一回,张志军与张树俭一同处理了一起少数民族犯人正常死亡事件,让张志军全面了解了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张科长。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张树俭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处理得有理有据有节,考虑到犯人的民族风俗习惯,充分在执行法律的前提下兼顾了民族风俗习惯,坚持不越法律底线,这让张志军对张树俭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但是这唯一的一次共事机会也成了最后一次。就在这次共事中,张树俭“活字典”的称号让张志军亲自得到了印证,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对于一个新发的文件,很多人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而张树俭却能轻松自如地说出详细内容。

据其他人讲述,平时的张科长十分朴素,在外人眼里甚至“不像个公家人,倒像是一位农民。”这就是外人眼里的张树俭,虽然他朴素得有点不修边幅,但讲起法律条文来却头头是道,他的床头放置着各种法律书籍,就连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家挑灯夜读。

张树俭走了,这让他的很多同事一时难以接受,他们总觉得他还在办公室里埋头工作,有不懂的问题第一时间还是想到“去问张科长,他知道。”

大道无形,大德无碑

张树俭的离开让他的同事们感触很深,在感触之余,大家最敬佩的还是他的工作作风。因为干了这一行,所以事无巨细地去钻研,将工作做到极致,在同事们心里,狱政科的张科长活着是一面旗帜,死了是一座丰碑,他的事迹感染着同事们也鼓舞着同事们。

每每回忆起张树俭生前的一幕幕,很多同事都禁不住红了眼圈。就在6月8日白银监狱举办的道德讲堂上,礼堂内座无虚席,所有的同志都来聆听,这是一次别开生面的道德讲堂,讲述的就是他们身边尊敬的张树俭同志的事迹,就是这个在他们身边一直勤勤恳恳工作着的同事,让他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的甚至数度哽咽。

说起与张树俭共事的一幕幕,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他对工作的娴熟,他对工作中每一步骤的熟练掌握,都是同事们争先学习的榜样。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的所有热情都投入到了他深爱的监狱工作事业中,他没有辜负自己的理想,在他工作的32年来,他负责的工作从来没有出过差错,保证了监狱工作的安全稳定,而他自己这么多年的执着坚守也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和尊敬。

在处理各类事件的过程中,张树俭面对犯人家属的不理解、不冷静、不理智,始终坚守一个监狱人民警察对于法律尊严的坚持,依法行事,在他遇到种种难以处理的事件中,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按法律程序办”。他以法律为工作的准绳,以法律为工作的圭臬,坚守了监狱警察该有的职业操守。同时,他兼顾了犯人家属的情绪,事后很多家属都会为他的做法所感动,向他致意,表示感谢。

张树俭的同事杨世俊回忆,2009年年底,非常寒冷的一天,杨世俊和张树俭一同赶往某处去处理一起棘手事件。整个事件处理的过程很缓慢,老张又感冒了,事件当天没有处理完,因为当地医疗水平很差,老张大半夜赶回单位医院输液,第二天早上6点钟又返回去处理事件。结果因为早晨没有注射胰岛素,老张的病发作了,他的脸色发紫浑身不舒服,身边有同事口袋里带糖,老张吃了颗糖后才稍微有些好转,这件事处理了三天,终于结束了。而让所有人心疼的是老张的身上因为注射胰岛素密密麻麻的都是针眼,但他却没有因为个人的病情而放弃与犯人家属的谈判。

老张走了,同事们敬爱的张科长不在了,再也没有人为他们随时解答各种疑惑,他们再也看不到张科长忙碌的身影。

在张树俭的遗物中,同事们看到最多的是一堆用完的空笔芯,厚厚的一摞法律书籍、文件,一个茶杯、一罐茶叶、一套被褥外套,这是他最后留下的东西。

张树俭在他平凡的岗位上走过了他短暂的一生,凭着他那颗质朴的心,他将本职工作做到了别人无法企及的程度,凭着那颗质朴的心,他永远地成了同事们心中的一座丰碑,提起张科长,有人止不住赞叹,有人红了眼圈,虽然他走了,他依然活着……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