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荷小记

时间:2015-07-15信息来源:鹿州监狱作者:

 听说英山的荷花开了,周末的早上便迫不及待约上好友去赏荷。

来到英山街,再驱车约十分钟的路程,车外便传来阵阵荷塘的清香。闭着眼睛,细细的,就能分辨出泥土、荷叶、荷花和池水淡淡的香味。远远望去,荷塘便如一块碧玉,向人们展示它那迷人的身姿。

清晨的露珠在碧绿的荷叶中,或在尖尖的荷角,映着金灿灿的阳光,真是美不尽收。我们来到荷池边,远来观荷的人们,早已架起长枪短炮,“咔嚓咔嚓”的声响不绝于耳。我也迫不急待拿出相机,深怕好景都被别人拍去似的。沿着池边的阶梯拾级而上,亭亭玉立的荷花,如池中的仙子,或含笑贮立,或娇羞不语,嫩蕊含珠,婷婷袅袅。相传荷花仙子是王母娘娘的侍女,因为不小心打破了王母娘娘的琉璃盏,王母一怒之下,把荷花仙子洒落凡间。从此,仙界少了一位荷花仙子,而人间便多了一株阿娜多姿、美丽娇艳的荷花。一阵轻风吹过,池中荷花莲叶沙沙作响,像极了多情的少女,在久别重逢的情郎怀中喃喃地诉说着心中的情思。试想,假如泛一叶轻舟,穿梭于荷丛之中,享受“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的那种意境。池中,偶见几尾青鱼戏出水面,弄皱了一池清水。远处,嬉闹的玩童在征得看荷人的同意后,折一张荷叶倒扣在头上,当作遮阳的帽子,或是摘来一支莲蓬,品尝着莲子的清香,把童真与欢乐洒在池边的石阶上。

自《周书》记载“薮泽已竭,既莲掘藕”,野生荷花走进了人们的田间池塘。到汉初《尔雅》记载“荷,芙蕖,其茎茄,其叶,其本密,其画菡,其实莲,其根藕,其中芍,芍中薏。”对荷花已有一定的了解。再到汉朝“神农”在《本草经》记载莲藕药用保健功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荷花已有200多个品种,不仅现代医学根据它的各个部分的特性用以清火安神、消脂减肥、清淤止血等功效作为药用,而且还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厨房,煎,煮、蒸、炸、炒都各擅胜场,满足着人们越来越挑剔的味蕾。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荷花,盛赞荷花,描写荷花的诗句多不胜数,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又如“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等名诗佳句不胜枚举。中华传统文化,也一直注重倡导和平、和谐,荷、和、合之谐音,莲与连谐音,被人们冠以和平、和谐的像征。我们也常用吉祥的话语“连(莲)年有余(鱼),连(莲)生贵子”祝福他人。北宋周敦颐写“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荷花便成了“君子之花”,人们也常常以这种高尚的品质作为洁身自好的座右铭。

返程途中,刚好路过英山监狱的旧址。虽然监狱已经搬走多年,但眼前的一草一木还历历在目。悉数当年,一代代监狱人民警察在这里为了挽救迷途的游子,呕心沥血。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献了青春献子孙,耐住寂寞、忍住清贫、守住清廉。荷花精神,这不是监狱人民警察的真实写照吗?

我们欣享荷花,不仅仅是因为荷花外在的美,更重要的是学习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自律精神。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荷花精神,永远陪伴着我们砥砺前行。


 

(鹿州监狱  谭水昌)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