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遥远的榆林监狱采访,又是火车又是汽车的颇费周折。从神木县城再北上,一路穿过林立的矿区厂区,我终于站在位于乌伦木兰河畔的监狱门前,朵朵祥云下的监狱让人感受到与省内其它监狱的诸多不同。
1994年建监的榆林监狱,刚过20周岁,是陕西较年轻的监狱,也是最北端的监狱。地处的神木县号称陕西的科威特,系省内面积最大的县,更是中国有名的百强县。
见到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王洋,我开玩笑说,又黑了,白发又多了不少。他则笑着回我,身处塞上大漠,我拿白发换事业。监狱当日正在举行配电室改造工程开工仪式,与来自渭南锅炉厂的一帮技师们正协商着锅炉房筹建的事宜。忙碌的王监狱长说,陕北的冬天来得早,今年冬天的用电、取暖都是大事,不得不抓紧。
监狱设计高端大气的监门综合楼建设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走进监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漂亮的塑胶运动场和鲜花簇拥的文化广场,花园内的文化石上,镌刻着“崇法尚德”四个大字。狱园里的监舍楼、教学楼、劳务厂房处处都显得整洁有序,一派欣欣向荣。
2013年榆林监狱新一届党委成立以来,牢固树立“勇创新、敢担当、争一流”工作理念,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的工作目标,以“六个突出”为引领,全面加强队伍建设,监狱各项工作科学健康快速发展,禁违治违、“三共”活动、教育改造、劳动改造、理论调研等多项工作受到省局表彰。2014年首次跨入全省监狱系统综合考核优秀单位,并被省委政法委评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单位。2015年被榆林市委评为市级模范机关。
突出理念引领
2013年,监狱党委书记、监狱长王洋上任伊始,适时提出以队伍建设为主体、以监管安全和改造质量为两翼、促进监狱整体工作上水平的“一体两翼”工作思路。并突出四个理念,一是以监狱管理规范化提升行动为抓手,增强广大警察职工规范化管理意识和能力;二是坚持底线思维和百分百思维,确保监管安全;三是围绕中国梦,实现监狱梦,凝心聚力,加快发展;四是树立“距厅局最远但工作最放心,位省城最北但理念最‘南’”的观点,创新思维,扎实工作。在先进理念的引领下,警察职工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迅速转变,良好的舆论氛围快速形成,“勇创新、敢担当、争一流”的思想高度统一,为监狱各项工作蓬勃发展、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监管安全、执法公正、管理规范、改造科学、经济发展、警察职工生活幸福,监狱整体工作跨入全省监狱系统先进行列。”2013年岁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感召下,榆林监狱构筑出了属于自己的梦想。
拥有梦想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实现梦想。在工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王洋同志有几句有名的论断:在队伍建设方面,“一个人放得了风筝但放不了卫星,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团结。”“身在沙漠,但心铁板一块,不能让警察职工的成长像草木一样艰难”;在监管安全方面,强化“不跑人、不死人”的底线思维和每项工作都不打折扣的百分百思维,确保监管安全。在刑罚执行方面,树立法治思维和程序意识,明确警察如果在工作中出现徇私枉法,监狱党委一律不说情、不包庇。在教育改造方面,坚持“文化先行、以文化人”,大力改善监管环境,营造良好改造氛围。在基本建设方面,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年完善。在经济工作方面,实行预算管理,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开源节流,节能降耗。
提升队伍素质
为了凝聚全监力量,监狱党委将队伍建设摆在了中心地位,千方百计调动警察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健全完善了基层党组织,成功召开了首届党代会,成立了监狱正式党委和纪委,扎实开展“一个党员一面旗、我为党旗增光彩”主题教育活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党委中心组学习、书记政委讲党课、支部书记培训等制度,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纪律作风整顿、“监狱梦”主题教育和建监建矿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坚持每年召开纪念5.4青年干警座谈会,定期举办警体技能训练、演讲比赛、文艺晚会、体育比赛等活动,激发广大警察职工工作热情。
三是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载体,按照“重在建设、贵在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精心组织、全面动员、人人参与,全面激发了警察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警察职工队伍的文明素质和监狱的文明形象。
四是加强警察教育培训。为各单位和全体干警购买理论书籍,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来”授课,派遣一线干警“走出去”学习,与汉江监狱建立了相互学习交流制度,监狱每年开展一次大规模警体技能训练,每半年举行一次监区警察规范化管理基本功竞赛,每季度组织一次管教口、生产口业务培训。
五是从严管理警察职工。出台了《关于加强请销假和考勤管理的有关规定》,修订完善了考核督察工作制度,认真开展“双严”教育、“双违”清查活动和“忠诚、保密、责任、奉献”主题教育活动,定期组织全体警察职工到狱内警示教育基地接受廉政和法治教育。
六是落实从优待警政策。监狱自筹资金建设了2号备勤楼,统一配备屋内生活设施,1号备勤楼正在紧锣密鼓进行改造,届时所有警察职工都将住上“标准间”,家属区备警楼已经具备装修条件。对办公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装修改造了干职工食堂。王洋同志算过一笔帐,监狱警察职工每天从神木现成到监狱上班往返,一年要绕地球跑一圈。于是,监狱投资上百万元购置了两辆性能较好的宇通轿车,改变了以往通勤车天天超载,备勤楼几人甚至十几人挤住一间房的状况;由于监狱地处神府能源开发区腹地,监狱警察职工和服刑人员生活用水取自乌兰木伦河,但河水流经鄂尔多斯及神华工业区后,下游污染严重,监狱千方百计采取水净化措施,与煤矿协商,拟建设大型净化水厂,一次性解决监狱和煤矿的生产生活用水。出台了《警察职工大病大灾救助办法》,实行分级免费自主体检,为全体警察职工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
依法创新治监
创新是实现梦想的不变载体。榆林监狱坚持“勇创新、敢担当、争一流”工作理念,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勇于先行先试,创新了系列独特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违禁品治理“常态化”。监狱按照“外管内查堵源头”的思路,大力推进违禁品常态化治理,成立了收押释放中心,实行罪犯“裸身入监”“裸身出监”,加强警察职工及外协人员管理,进监车辆统一由监狱司机代驾,坚持突击清监和不定期尿检,确保违禁品进不来、藏不在、流不动。2014年监狱被省局评为“创建无违禁品监狱活动”优胜单位。
执法考察“视频化”。针对暂予监外执行案件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监狱在该类案件办理过程中,创造性地引入数码摄录机,形成了全方位的视频证据,不仅为监狱暂予监外执行工作委员会评审提供强有力佐证,还能够让群众更直观地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
个别教育“无纸化”。监狱在深入分析传统个别教育方式利弊基础上,在全监狱推行“录音式”个别教育,确保了谈话的真实性,避免了警察思维受现场记载影响,提高了个别教育效率,减少了工作量,节约了时间,方便了证据的长期保存和查询。与此同时,改造质量不断提高,成功创建了服刑指导“阳光热线”精品工程,建成了标准化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每年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罪犯超过300人。
病残管理“人性化”。成立了老病残监区,设立专门医务室和传染病监舍,配备了扶手、坐便器、防滑垫等专用设施,根据病情将病犯分为四类进行管理,建立了互助小组,坚持每天对病犯进行康复训练,实施独立的计分考核政策,每周安排医疗防疫站医生进行坐诊。
医药管理“信息化”。在全系统率先引进医药管理软件系统,医生将罪犯就医时间、诊断结论、处置措施等情况直接输入信息系统,简化了医疗文书书写,方便了病案保存和查询。同时,工作人员只要将药品信息录入信息系统,就可以随时掌握药品有效期、流向、消耗和库存情况,实现药品动态化管理。
狱情收集研判“日常化”。将与狱政科合署办公的狱侦科进行单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实行狱情“日收日解”,各监区每天早上八点前将犯情通过内网报狱侦科,狱侦科分析汇总后制成狱情日收日解表,及时报送监狱主要领导和带班领导,监狱领导有针对性的作出工作安排。
监狱在警力不足、病犯大量增加的不利条件下,不断刷新安全记录,已经连续9年实现了“零脱逃”,连续3年实现了“零事故”。执法水平不断提高,服刑人员对执法满意度达到96%,在近几年的案件评查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执法差错事故。管理水平不断规范,相继制定出台了榆林监狱《岗位职责汇编》、《工作流程汇编》和《管理制度汇编》,承办了全省部分监狱管理规范化提升行动推进会。
夯实经济基础
2012年,榆林监狱罪犯从煤矿井下生产退出后,监狱既无像样的劳务加工项目,又无正式生产厂房,既无熟练操作技术的犯人,又无懂管理善经营的警察,与其它监狱相比,劳务加工基础十分薄弱。
全面加快劳务发展,夯实经济基础,是监狱必须突破的瓶颈。为此,监狱首先下大功夫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劳务技能厂房,结合监狱实际重启一套新的生产经营模式。
加快劳务厂房建设。提前40天完成劳务厂房竣工验收,建成六个标准化车间,实现了劳务厂房年内开工年内投入使用的记录。走在宽敞的车间里,服刑人员井然有序的劳作,体味到一种别样的速度感。
注册成立劳务公司。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注册成立了陕西神瑞机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了劳动经营科,规范劳务管理和财务管理。
整合监区劳动力。将各监区老病残犯进行集中关押,优化劳动力配置,组建专业型劳务监区七个,最大限度挖掘潜能。
优化劳务项目。通过引进、淘汰、整合的办法,形成了三个服装加工监区、四个电子元件加工监区的3+4劳务加工格局,2014年实现劳务加工创收1099万元,较前一年增长136%。
加强安全生产。认真实行5SA和定置管理,落实生产工具管理责任,定期举行消防安全应急演练,多次邀请消防中队进监进行安全培训,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生产安全事故。
采访中我一直在探究一个问题,神木曾是一个诞生金钱和神话的地方,如此来讲,榆林监狱的警察职工似同“南京路上的好八连”,如何以精神和信念来面对日复一日的坚守和辛劳。而监狱所在地何家塔,从资源优势来讲可谓得天独厚,但从监狱布局角度来说,处地偏僻,环境污染严重,警察职工工作生活很不方便,是什么使他们忠于职守,默默奉献。答案只在警徽映照下的“监狱梦”,只在“扎根塞上、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榆林监狱精神。
梦想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并期待,在监狱党委一班人的带领下,广大警察职工凝心聚力,自我加压,在榆林监狱追梦的征程中必会写就一个又一个真实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