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护卫“画地为牢”

��侧记未改制前的新疆兵团监狱(“劳改队”)的民警

时间:2015-10-29信息来源:新疆一师幸福城监狱作者:

纪念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兵团恢复建监三十二周年

“鞠躬尽瘁”护卫“画地为牢”

(演绎“画地为牢”传奇的兵团监狱民警)

��侧记未改制前的新疆兵团监狱(“劳改队”)的民警

“画地为牢”此词引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土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原指在地上画个框框,作为牢狱。后来比喻只许在规定好的范围内活动。

2009年前,未改制(即政企不分,依托团场办监狱)、以农业劳动改造为主的新疆兵团监狱被人们习惯称为“劳改队”,其中的广大民警真正用自己不懈的尽心尽力辛勤工作,再次在当代演绎着这一传奇神话!圆了一个当代“画地为牢”不可逾越的梦!

原来以农为主、未改制前的新疆兵团“劳改队”(监狱)遍布天山南北,位处戈壁荒漠边缘绿州。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兵团恢复建监时,监狱只有所在团场划拨的少量土地和土坯房屋。于是,恢复初建的新疆兵团监狱警察他们就这样在单位居住地支起帐篷房,拉起铁丝网,安顿好遣送到此的内地囚犯后,就一边开始组织学习、训练,一边组织进行监狱、监区基础设施建设、自我生产发展完善;不但一手拿枪,一手拿着铁锨、砍头曼开荒造田、人工推土改建田园,进行农业粮棉生产,养畜、种菜,改善和丰富了监区(狱)生活;而且,也改造了服刑人员,扩大了绿州,也充实和丰富了监狱、监区精神、文化、娱乐生活。

当然,也因当时新疆兵团监狱民警的工资、罪犯的生活费用、监管设施维护等大多由国家财政划拨,加上新疆兵团监狱当年大多种植棉花等受国家政策保护的经济作物,所以,监狱整体经济效益显著,为所在团场盈利创收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当时以农为主业的农牧团场中,其经济分量占有很大比重,象阿拉尔市有监狱的各团场,监狱至少为其所在团场支撑了“三分天下”(尤其还以“塔南劳改之队”命名的原某团场就更不用说)。

这些原来以农为主的兵团监狱,犯均耕地20亩以上(当时,政策、理论上划拔给监狱的人均数据,北疆种植小麦、水稻为主的监狱也许比这种棉的监狱更多)。尽管新疆兵团监狱在耕种、施肥、收割上早都实行了机械化;但是,定苗、除草、放水和经济作物的整枝与采摘收获必须用人工。因此,当时以农为主的兵团监狱在生产经营、监管改造方式上,注定与内地监狱不同,有其独特之处!即必须“画地为牢”地进行监管、教育改造服刑囚徒。

当时,为有利于监管、劳动生产教育改造,他们原来一般都因地制宜,按规定划好劳作区,警戒线仅用四面小红旗醒目、并插在其四角以示界限,并根据劳作需要移动;“大部队”的罪犯劳作和他们这段时间的吃喝拉撒也都只能在这特殊区域内完成。数名民警跟班监管、组织生产、教育改造,数名起初民兵、后来武警四周武装看护,就构成了兵团农业监狱(俗称“劳改队”)“画地为牢”的“粗略”劳动改造区域(稚形)。

比这管理难度更大也似“画地为牢”的劳动区域是原来从事“单零星劳动”的“零星犯”劳作区。劳动区域根据劳动所需、口头约定,且无明显警戒标志又无武警看护,全凭带班民警斗智斗勇和罪犯自觉自律遵守国家法律、监规纪律。尤其是原来2006年前放水灌地压碱的时候,一个民警通常要带几个、十个犯人放水,一个犯人要放一、两条引渠的水,为了保渠分水,通常供水的又是几个地号,合起了就是几个条田、点共仟亩地左右的范围。白天还好,夜晚黑灯瞎火,带班民警不仅是有:查巡奔波的辛劳疲倦,夏有蚊虫的骚扰,秋冬天寒地冻的不适;还有“沙尘暴”、狂风、暴雨的无处躲藏;且还不说羁押的内地遣疆来此的暴力、恐怖犯、惯犯、“顽危犯”多,更还有担忧罪犯脱逃、盗窃犯罪犯错,带班民警真是:心憔力悴哦!

因此,无论是带“大部队”罪犯劳作的民警,还是他们这些带“零星劳作”罪犯的民警,他们只有把服刑罪犯带回监区大门内,他们才有所放心(“担忧与感伤的心才回到肚里”)。

以往说起新疆、兵团“劳改队”,很多人“谈之色变”,社会上一些人,尤其是那段时间在此服过刑的某些人更把它传称为‘牢中之牢’”。但是,那段时间,服刑人员在此改造,管好自己、干好自己的事,至少没有加刑的;而作为监管他们的干警,如果脚不勤、眼不勤、脑不勤、嘴不勤,囚犯中有违法乱纪、犯了罪的必然会牵涉到自己;罚款是轻的,重的是被判入狱。为此,身份逆转的教训很多,令其更加心憔力瘁、体力透支;加上有些人承受不了现实及心理压力,过老死、猝死及变疯变傻的干警在其“劳改队”至今仍有耳闻。人在的,痛心往事不忍重提,故不列举。何况,相比之下,当时在此服过刑的人都还是有期:无论当时是无期或死缓的囚犯即便一天刑不减,分别最多也就二十二和二十四(一般22)年,减得最快的十二至十四年就能刑满释放;而当时的干警只有干到年老退休到家不干、没出事故的才算圆满(原八团监狱有两名籍贯上海的干警当天也宣布退休,晚上回走发现罪犯犯事去管,处置不当而被判刑入狱)。正因如此,他们才被人们戏称为“被判了无期徒刑的人!”

这其中的辛苦与煎熬,即使到了新世纪(2000年)后,象阿克苏市大光毛纺厂分来安置的下岗工人,好多人到此作为监管干警也没干几个月,吃不了这样的苦和累,也纷纷不辞而别、弃之走人。在此之后又没过两三年,上面为提高监狱干警文化、业务素质,扭转兵团“劳改警察”形象,准备把那些考试不及格的“聘

干部”辞退,当他们深入到监区地里考察、走了一圈,才深知“站在这里,也是巨大贡献”!才使这里在《监狱法》颁布后近十年,彻底告别这里监狱还有聘用警察这个“不合法”的尴尬!

往事不堪回首!承前才能启后!“扬弃”才能进步。

2009年后,新疆兵团监狱开始在农一师试行监企分开、布局调整到城镇,国家财政保障经费,监狱以监管、教育改造为主,劳动仅仅作为技能习艺的一个教育改造手段,新疆兵团监狱这才真正彻底告别了“劳改队”,成为真正的监狱。

尽管新疆兵团监狱在改制后,由于经验不足又地处西部边垂,能适合狱内服刑人员劳动枝能、习艺的密集型、低技术、高附加值的改造项目很少,监狱经济效益确实较低,监狱民警的现实工薪待遇,总体还不及周围团场承包土地、种枣和植棉等经济作物的职工收入高,但他们与过去相比,大多都“知足常乐!”,感到“心安”。因为,他们心里比当年踏实了很多!都感叹那段“画地为牢”的艰难壮举!都感谢党和人民对自己、对监狱的关心爱护!都更加克己奉公、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努力提高罪犯改造质量暨社会效益,并确保岗位平安、监狱安全无事故和各项维稳防突任务的圆满完成!用踏实行动奠定了西部边疆社会长治久安、安全稳定、百姓安居乐业!

 

〔写稿:新疆一师幸福城监狱(民警)   罗松柏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