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缘于该所制定的《场所安全形势研判工作调研报告》,这份报告归纳分析了强戒场所安全形势,将各类“风险点”总结为“十必研十必判”,在实践中,这一要诀上手快易操作,促使该所实现场所管理风险“全预判”。
六盘水市副市长丁颢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十必研十必判’机制的创新,确保了强戒所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做到了精准研判、精准施策、精准管理”。
近日,司法部戒毒管理局以简报形式对该经验予以转发推广。
源头预防处置前移
据介绍“十必研”是指对戒毒人员的社会关系、身体心理、病史病症、往罪往罚、违规违纪、三无三假三涉、两高两从(高血压、高血糖、从军、从警)、接见外联、特长技能、日常言行的研究与分析;“十必判”是指对场所管理中发现言行异常、外医就诊、服药留观、重大变故、侦讯调查、设施设备、矛盾纠纷、毒友狱友、奖惩兑现、包夹管控10种情况进行判断评定。
前不久,原本活泼好动的强戒人员陈某在打了一个亲情电话后变得少言寡语、情绪低落。“当发现该员情绪异常后,按照‘十必研十必判’要求,我必须查明事情来龙去脉。”当天值班民警王钰灵告诉记者。
原来,陈某在电话中得知父亲因病去世,因未能给父亲养老送终,悔恨无比。值班民警与其谈心后,发现效果不佳,他情绪仍不稳定,于是继续进行观察。当晚,陈某在寝室内因琐事与人发生争吵,被值班民警及时制止。
“我立即启动了‘十必研十必判’机制,研判中,我们发现陈某为吸食新型毒品人员,性格鲁莽、易激怒。
于是,我们在心理咨询师配合下,针对性地对他进行危机干预、心理疏导,直至其彻底解开心结,决心以戒除毒瘾的实际行动换取家人的谅解。”王钰灵向记者介绍了事件处置的过程。
“戒毒场所潜在风险很多,如果处置不及时、不彻底,将直接影响吸毒人员的戒治效果,甚至可能成为诱发各类安全事故的‘导火索’,源头预防、处置前移是我们制定出台‘十必研十必判’的目的和初衷所在。”六盘水强戒所所长吴谦介绍说。
环环相扣降低风险
王珂从部队转业后到六盘水强戒所工作,因工作成绩突出,前不久被提拔为中队长。
“‘十必研十必判’机制囊括了强戒所民警全部履职准则和注意事项,是指导民警履好职的‘工作指南’,加之工作当中不断学习积累、掌握要领,从而更快提高预知、预防、预判能力,我迅速进入角色,完成了由部队军人到戒毒民警的角色转换。”王珂说。
其实,不仅是年轻民警,一些从事强戒工作多年的老民警面对“十必研十必判”亦感触颇深。
六盘水强戒所二大队教导员杨峰便是其中之一,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细节。过去,送强戒人员去治病,民警觉得只要守在医务室门口完成接送任务便可。“十必研十必判”机制出台后,民警送强戒人员看病,不仅要确保安全接送,还要结合医嘱监督用药、观察药后反应、作好观察记录等,再将这些工作制作成PPT上会汇报,才算完成整个工作流程。工作任务比过去多了、要求严了,但心里踏实了。
吴谦介绍说,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包括新入所同案划分、线索追踪调查等,“十必研十必判”将每个细节纳入其中,将场所内各个工作流程形成“闭环”,且环环相扣,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据统计,“十必研十必判”机制出台至今,六盘水强戒所共排查学员间矛盾纷争54件,化解学员思想不稳定11人次,排查各类安全隐患40余起。
创新方法补齐措施
“本月无家庭突发变故或亲人生命垂危、离世的学员;未发现违禁品、违规品、危险品流入所内;高血压学员共12名,遵医嘱每天测量服药留观;通过摸排,未发现有脱逃、自伤自残、自杀倾向学员;信息员反应学员王某思想有波动,不和别人说话独自发呆……”每月定期举行的研判会上,所内各大队大队长都要介绍本大队特殊强戒人员情况,该学员的家庭环境、现实表现、体貌特征一律用PPT展示。
据介绍,研判有图文、有数据、有观察、有分析、有措施,让与会者轻松读懂每个细节,对场所安全形势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这样的研判会已经成为该所工作的新常态。
“要确保场所安全稳定,进而实现教育矫治目的,离不开善研明判,研判工作做得深不深、细不细、准不准直接关系到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成败,只有紧紧抓住研判工作这一重要抓手,才能真正落实会执法、执好法、不违法。”吴谦说,“在场所维稳工作上要敢于创新方法、补齐措施,才能更好地在教育上发力,拱卫教育戒治主阵地”。
据了解,截至目前,贵州省六盘水强制隔离戒毒所已经连续13年实现“无擅自离所、无重大安全事故、无非正常死亡、无所内发案、无所内吸毒、无重大疫情”工作目标。
六盘水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尹志华对“十必研十必判”机制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该所从创新寻突破、向机制要警力,通过归纳总结、提炼浓缩形成经验,以此约束、指导干警日常履职,确保戒毒场所长治久安。此举对助推‘平安六盘水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值得借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