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文化“软实力” 巧做矫治“大文章”
近年来,董村戒毒所始终将戒治文化建设作为教育矫治戒毒人员的灵魂工程和亮剑工程来抓,紧密结合场所实际,精心打造十大戒治文化,利用文化的“软实力”,巧做矫治“大文章”,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是打造标识文化。精心提炼和设计了所训、所徽、所歌、所旗等形象标识,并赋予其深刻内涵和特殊元素,以这些寓意丰富、催人奋进的形象标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激发戒毒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荣誉感责任感。
二是打造雅石文化。在管教区草坪中,安放了十数块形态各异、镌刻着“法”、“德”、“静”、“思”、“悟”、“醒”、“戒”、“勤”、“慎微”、“担当”等字的文化石,或融入法治理念,或体现戒治要求,既养目养心,又可警醒和励志。
三是打造园艺文化。坚持“高端、应景、唯美”的绿化美化工作理念,将管教区绿化带中的冬青、龙柏、火棘球、龙爪槐、花石榴、红叶石楠、竹子等精心修剪出各式造型,在展示其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的同时,赋予其“心心向阳”、“春风摆渡”、“热情奔放”等文化蕴意和内涵。与此同时,为绿化带中所有的花草树木都制作了“标识牌”, 上面载明各自的名称、科属、形状、特点、用途等,为学员们游览观赏提供方便。此外,还制作了数十块保护花草树木“提示牌”,倡导学员们爱护一草一木,积极培养健康良好的生活情趣。
四是打造品牌文化。利用宿舍、走廊、教室等,大力加强“一所一特色、一队一品牌”戒治文化建设,强戒一大队突出国学教育,强戒二大队突出感恩教育,强戒三大队突出德孝教育,强戒四大队突出回归教育,切实做到队队有特色、队队有品牌。此外,开设了“国学课堂”、“励志课堂”、“微课堂”、“道德讲堂”、“中国梦・我的梦”论坛等,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使文化和教育的氛围气息无处不在,真正让戒治文化走进每个学员的心中、浸润心灵。
五是打造视听文化。为每个学员宿舍安装了电视,为教育矫治中心、学员餐厅、习艺车间安装了投影和闭路系统,定时定期为戒毒人员播放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或光碟;坚持每天利用教育矫治中心和学员餐厅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一些富含哲理性、思辨性的格言短语,积极传播正能量,教育引导戒毒人员在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此外,依托“矫治之声广播站”,开通了“场所快讯”、“亲情寄语”、“心理导航”、“文学欣赏”、“真情点歌”、“自省时刻”等栏目,坚持每天播音两小时,为戒毒人员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
六是打造兴趣文化。从激发兴趣和潜能的角度出发,在学员中先后成立了威风锣鼓队、圆梦乐队和写作、书法、绘画、剪纸、雕塑、刺绣等兴趣小组,定期开展活动,积极为戒毒人员搭建修身养性、发挥特长、展示自我的平台。
七是打造节俗文化。坚持“逢节必教”,积极利用每年的元旦、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和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泊来节日,适时开展各种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辅助教育活动,既稳定学员的思想情绪,又寓教于乐、丰富戒治生活。此外,坚持每年举办一次“矫治文化节”活动,设置开幕式、队列歌咏戒毒操及演讲比赛、运动会、学员才艺展、感想体会评选、文艺节目汇演等系列内容,既检验各大队教育矫治成果,又促进彼此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
八是打造传媒文化。利用“一报一网”(绿洲报、董村戒毒康复网),开辟了场所动态、领导关爱、学员心声、知识园地、智言慧语、政策法规、戒治特色、理论研究、所务公开等栏目和窗口,积极发挥两大传媒的宣传、教育、引导、激励、帮教等功能,使其成为戒毒人员获取知识及力量的“氧吧”和“加油站”。
九是打造餐饮文化。在学员餐厅的醒目位置,悬挂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一言一语应循华夏文明遗风,一举一动恪守公民道德规范”、“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宣传横幅和板面;坚持每日三餐前,要求学员背诵《饮食之德》;积极开展“光盘行动,从我做起”等活动。着力营造“珍爱粮食、崇尚节约、文明就餐、播撒品格”的浓厚氛围,坚决抵制和消除“舌尖上的浪费”。
十是打造安全文化。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安全形势教育会和所情分析研判会,突出预测、预判、预警,确保民警职工及学员对安全工作入心入脑,防患于未然;为学员宿舍楼、餐厅、习艺车间所有三点控制部位都制作悬挂了醒目的安全警示标志;健全完善了管教区各种消防设施;编印了《习艺劳动工作手册》,共收录各种制度、规定、操作规程20余项,并发至民警及学员人手一册,确保人人遵规则,人人守安全;以安全生产为主题,对各大队的习艺车间进行了精心的文化包装,共制作各种条幅和板面168块,营造了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坚持每季度举办一次防骚乱、防突发疾病、消防及应急疏散等演练,有效提升了民警职工及学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