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他是一名人民教师,如今,他是一名监狱警察。为了儿时的梦想他放弃了深爱的教师职业,而现在,他可以说是鱼和熊掌都兼得了,他是未管所一管区教育干事---王信武。他和众多监狱一线民警一样,身兼管教干警与教师双重身份,履行着两份神圣的使命。
实现儿时梦想 拯救迷途少年
七年前,王信武从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后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教育事业,可是,从儿时起他的内心深处就一直做着一个“警察梦”,经过内心数次地挣扎后,他最终还是离开了那三尺讲台,通过公务员考试来到贵州省未成年犯管教所,实现了他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警察。但在王信武心中,对于教师这个职业还是有着太多的不舍和遗憾……
入警不久,王信武所在的分管区开始给新同志分配工作,当分管区长问到他想学习监狱里的哪项工作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教育改造方向。抱着拯救一个迷途少年,就是拯救一个家庭,就是为社会和谐贡献一份力量的心态,有着丰富从教经验的他很快就熟悉并掌握了改造罪犯的诸多窍门,成为管区教育改造工作的骨干力量。
“王信武做事情非常认真、负责,是一个上进的小伙,在他身上你总能看到警察与教师两种使命的融合,他虽然年轻,但对工作的那份执着和走心是值得许多人学习的。”这是身边同事对王信武的评价。
由于未成年犯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针对那些没有上过学或文化水平较低的服刑人员,王信武除日常上课外,平时还会一对一的给他们“开小灶”,为他们找来中、小学课本,帮助这部分文化知识欠缺的服刑人员填补学业。有时白天工作较忙,没空闲时间给那些想学习但底子差的服刑人员单独辅导,王信武就利用晚上休息时间再进监一点点地教他们学习、写作业。
“只要你肯学,我可以给予帮助”
在王信武教过的众多“学生”当中,有这样一个人,罗某某,1995年11月出生,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由于没啥文化,罗某某比较自卑,不愿与其他服刑人员交流,常常自我封闭。通过教育谈话,王信武了解到原来罗某某只上过小学一年级,连自己的名字都写的歪歪扭扭,他也想学习,想改变自己现状,但无从下手。见此状,王老师针对罗某某的实际情况,专门为他制定了一套学习方案,并时常鼓励他:“只要你肯学,我可以给予帮助”。
就这样,从加减乘除、拼写汉字到罗某某独立完成课本上的作业,罗某某在习得文化知识的同时,曾经错误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他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于是发自内心的积极改造,一年后便成为了改造中的标兵。对于自己收获和成长,罗某某无以言表心中的感激之情,于是在他刑满出狱时特意写了一封感谢信给王警官老师表达心中谢意。
四十分钟的教学内容他要准备三个小时
2015年,省未管所在开创了“监校合一”办学模式,王信武身先士卒,积极报名参加教师选拔,经学校考察后,被聘用为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老师,从这一刻起,他感觉自己似乎又回到了那个熟悉的三尺讲台,曾经埋在心底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情再次被点燃。
为了不影响罪犯日常改造,中技班的课程都安排在晚上或节假日,王信武又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将很多心血注入到了中技班教育教学工作中。由于专业知识不对口,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总是在午休或者晚上下班回家后查阅相关资料,熟悉专业课本,通常四十分钟的课程他要花上三个小时的时间备课和制作课件。他制作的课件多次得到监狱合作学校的高度肯定,服刑人员也很爱听他上课,觉得有意思、听得懂。
乐于助人,结合实际大胆突破
由于监狱里担任教学任务的民警大多均欠缺教育学的专业知识,授课经验不足,对此,王信武经常与大家分享、交流自己所掌握的教学经验,帮助身边的同事们改进教学方法,他还定期组织民警教师们召开教学研讨会,回看教学视频,查找不足,总结经验,再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长此以往,不仅其他民警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以丰富,还进一步推动了监狱办学的发展。
王信武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他敢于突破,帮助服刑人员掌握知识和劳动技能,同时重点突出刑释就业指导,在今年未管所“监、校、企”合一办学合作模式就业推荐中,王信武所教授的6名刑释人员参加了首批就业推荐会,并顺利到江苏省某制衣公司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