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是一首遥远的笛

――读《老家》有感

时间:2018-02-25信息来源:广西西江监狱作者:

在这一个秋末冬初的早晨,刘汀的这本《老家》算是读完了。起初在微博上看到这本书的推介,看到封面设计,出于对别人的老家的好奇以及对“老家”这个词的亲切感,便决定买下了读一读。

一个背包的男人的背影,使我想起了伴随我整个童年和少年时期的一个梦,那个反复出现的梦境源于父亲在某年的大年初三离家出门打工的事件。在那年春节的鞭炮声中,父亲天不亮就收拾了大包大包的行李,坐上当时村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摩托车,摇摇晃晃的身影从家门前的马路上由大到小,直到消失不见。只记得那时候的我第一次哭到胸口疼,泪水像豆子一样滚落,却没有声音。

那是在我的老家。如今我最怀念的地方。那片土地上,住着和刘汀笔下描绘的老家人一样质朴善良的人们,也有同样生长着的庄稼和禽畜,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

十一的时候。刚刚回过老家,可还是想念。这种情感大抵可以用情人间表达爱意的那句话来形容了,“你明明就在我面前,可我还是会想念它。

《老家》的文字沉重厚实中带着几分沧桑,大概离乡的人都对家乡有几分哀愁把。作者分别从人物和风俗两个方面展开对老家的回忆。上部主要描写了老家的人们,包括质朴固执的父亲,孤苦可亲的舅爷,敏感善良的四叔,思想活络的三叔,想走江湖的传奇爷爷,性格与命运各异的二爷爷和三爷爷,还有能下神的二娘,心气高的小姑,邻居家的婶娘,爱折腾却命运曲折的表弟。从他的文字中,我仿佛看到了我的老家人,我的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们,兄弟姐妹们。他们是一样的淳朴,真实,善良,勤劳勇敢。我想这就是全中国农民共同的精神气质,不管南北东西的地域差异,是超越空间的群体美德。

作者对老家的风俗的描写同样细腻生动。童年难忘的风俗,年节的仪式,走亲访友的礼仪和人际交往的习惯,剪纸、敬神、撒灯、撒仓房,因为太饿在学校里偷肉吃,做假粮票等等,儿时的记忆活灵活现,欢乐祥和中透着平庸的罪恶。

《老家》带着我们重新经历一次返乡之旅,可即使你真的回到最初那个地方,你依然会想念吧。长满野草的路和逝去的人们,总在有梦的夜晚使人难以释怀,像山那边的一首笛音,遥远而清晰。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