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讲的是一位天才钢琴师生于船,长于船,最后死于船的故事。
他是天才,可他又是不为人解的怪才,只因终其一生,从未踏上陆地。也许因为他是天才,上帝赋予了他太多的创作使命,使得他不堪负重,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他是才华横溢的,他可以让钢琴的鼻祖退却。他是优秀的,他的指尖流出的琴声可以折服所有染耳之人。他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颠簸起伏不定的海浪和船上形形色色的客人,所以他的创作也是不定的,犹如海的广阔,他的作品是描述人生的,是表达情感的,它承载着生命存在的形式。
海给了他第二生命,所以他终身不下船是可以理解的。他为他的琴声而活,琴声又因海而存在,以船为依托,所以当船老了,不再有承风破浪的能力的时候,琴声的源头断了,第二生命不存在了,他的灵魂与寄托也不在了。于是明知船只将毁,他亦没有选择离开,他真的无法将生命、灵魂与艺术分开,对他来说,三者合一,缺一则亡。他的精神是可取的,他的追求是坚定的,可他的做法却是偏执的。
然而,命中注定他是怪才,他与生俱来的不同于常人的怪戾决定了他的非常态。他怯懦,胆小,他惧怕这复杂的社会,他缺乏直面人生的勇气和重塑自我的能力,不自信的人生定位使得他无法踏步融入那繁华的社会舞台。有心仪的对象,有潜藏于心底的无限深情,却用怀疑甚至清高的眼光逼视这世界。他与现实的格格不入注定他是不适应这社会的发展的,注定要被淘汰。另外,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是狭隘自私的,若说不愿让自己的琴声与生命分离,可是在没有活活地将他们分开的情况下,你又缘何不让它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呢?容不得和他人利用和分享,那么上帝给你财富又能怎样?自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满腹经纶不能为社会所用,不能服务于人类,那么他或她的生命之重又有什么意义呢?人之为人,就注定不是离开社会单独存在的个体,就应该具有社会责任,天生我才用于何,他可能真的不明确。其中,极其怒不可遏的是当时人们对于这天才钢琴师的态度。船将毁,一直不得其解的是这匹凸兀的千里马却没有人注意到,是金子不够耀眼?
这不禁让我感慨人生的冷酷无情,为什么崇拜的人群只会若鹜地出现在有琴声的时间和空间里,他们忙吗?是忙于遗忘,还是忙于忘怀感恩?他们难道对那曾经撼动他们灵魂与心灵的声音忘记了吗?忘得那么彻底,忘得那么干净,忘的速度让人觉得可怕,那一群世俗冷酷麻木的人啊!还有,为什么最后出来拯救他的人不能再强硬一点,态度更坚决一些?换而为之,我就不会让这颗星陨落!善诱也好,暴力也罢,我们应该以不寻常的思维来救赎,因为他不是寻常人,他需要怪异的帮助。
天才,出生无闻,死亦无声,可却声声不绝于耳。其可喜亦可悲,生起声使,生遁声无。生声合一,大家,怪才也……天才可能都是孤独的,孤独是他们灵感的来源,只能祝愿他在天堂也有台钢琴,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