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日下午3时,广东虎门威远炮台遗址,气温35度,阳光炽热,海风咸涩。我坐在老兵树下的石头上,身上汗浆湿衣,心海波涛翻卷。不远处,两艘货船的水手在飙歌,这船上传出“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沙哑中透出兴奋;那船上传来“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高亢中犹显豪迈!我正听得津津有味,蓦然间,海战博物馆的喇叭里传出了“伟人之声”——1949年9月30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礼上,毛泽东主席宣读由他亲自起草的碑文的原声录音:“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登时,我泪如泉涌,潸然而下,在老兵树下,为中华民族一路走来挺身而出、捐躯国难的先烈一哭!
早在9月26日,我就参观了鸦片战争博物馆。该馆实物史料极其丰富,包括鸦片战争博物馆、林则徐纪念馆、海战博物馆与威远炮台管理所、沙角炮台管理所。威远炮台,民族英雄关天培于此殉国。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1841年2月,英军对虎门要塞发动总攻,战斗异常激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亲自指挥,负伤十余处尚亲自开炮还击敌军。英军司令向关天培发出最后通牒,令其放弃虎门各炮台,关天培不予理睬。26日傍晚英军攻入炮台,关天培持刀奋战被砍伤左臂,致创痕遍体,口中仍然大呼杀敌。为了不使提督大印落入敌手,关天培急令随从将大印带走,仍坚持指挥,激励士兵奋力苦战。关天培中弹殉职后,英军见其“挺立如生,反骇而仆”,个个吓得目瞪口呆。最后,守卫炮台的400多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我在威远炮台遗址一看见这两株树,无比钦佩之情便油然而生:树干古朴苍劲,枝叶碧绿青翠,无法掩饰的坚挺刚毅,又透出不言而喻的沉静与执着。它枝枯干折、伤痕遍体,却日守夜望地站在炮台身边,是等待一个命令一个佳音,还是为了肩负的使命而执守岗位半步不离?我觉得这两株树很不一般,它们大名叫啥?我问碰见的一名保洁,对方告诉我是黄花树,就因为开黄花?我心中持疑。我问了几个保安,都说不知道,后来遇上一个年纪较大的工作人员,他说因为开黄花当地人俗称黄花树,实际是相思树,他二十年前刚到此处上班,一个老前辈的嘴里曾叫过老兵树。我急问为什么叫老兵树,他说当时没在意没请教,这让我好生着急。
参观威远炮台遗址,我非常地认真,对文字资料看得尤其仔细,我企盼自己能够找到有关“老兵树”的线索。威远炮台为关天培于1834年出任广东水师提督后所修筑,位于威远岛南山前偏西南海滩处,临水贴浪,正控珠江口主航道,和镇远、靖远两炮台形成一“品”字,并与横档、永安、巩固等炮台构成鸦片战争时期虎门海防的第二重门户。炮台间系有铁链木桩于水中;炮台火力交织,在狭长的江面上形成坚固的阵地。威远炮台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中规模最大、配炮最多的一座指挥台,关天培就在这座炮台中坐镇指挥广东水师英勇抵抗英国侵略军的进攻。该炮台是中国保留最完整、最具规模的古炮台。炮台雄伟壮观,平面呈月牙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底层均用花岗岩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非常坚固。全台有券顶暗炮位40个,沿台面上还有4个露天炮位。炮台的东西两头各有夯顶城门1座,控制着炮台两端唯一的通路。整座炮台背山面海,内有广阔的平地回旋,结构严谨,险要壮观。虎门失守后威远炮台为英军摧毁,1843年再建,1856年11月再次被英军摧毁,至1882年再次修复。
在威远炮台管理所,一名说着粤味白话的姑娘接待我,她很费劲地听明白了我的山腔汉中话,听我说要了解威远炮台遗址的两株树的来龙去脉,她的粉脸上一满是惊异狐疑与茫然——她哪里见过如此文质彬彬的不速之客。我登上威远炮台所背依的南山,看看那座洋务运动时期购置的巨无霸克虏伯炮,更重要的是居高临下,俯瞰远眺,瞭望大好河山,回想民众敢于抗击、不屈不挠的血性,感叹民族备尝艰辛、自强不息的精神。真乃天不负人,下山时,我幸遇一名古稀张姓老者,张老精神矍铄,身体健旺。听他说每年9月底都要来南山上坐一坐,望一望,想一想,这里是他的故园。张老在3岁时被祖父捡拾收养,随独居的祖父住南山东侧,捕鱼生活。1968年9月底,祖父去世后,他15岁便四处流浪讨生活,年纪稍长后定居于广州。张老说,他祖父讲祖上的荣耀时,真是两眼放光,不厌其烦。张家原来有家谱,毁于”文革”初起。他祖父的曾祖父叫张生,20岁投军,1835年关大帅(天培)筑威远炮台,被调去做了炮手。1839年6月虎门销烟后,英国威胁日重,两名台湾林姓孪生兄弟赴大陆江西赣州寻根祭祖,回转广州,出于御敌报国热忱,参加了关大帅的炮队,分在了威远炮台。他们思念海峡那边新婚不久的妻子,兄弟俩从南山上挖下与自己身高相当的两株相思树精心种在炮台边沿。相思树成树不易移植,也许上天眷顾吧,这两株兄弟树,身负相思,就奇迹般成活了。现在威远炮台的这两株相思树,已是林姓兄弟种下的相思树的重孙了。
相思树系豆科金合欢属植物,常绿乔木,高6—15米。花金黄色,从四月开到十月,闻起来有淡淡的香味。相思树生长迅速,耐热、耐瘠、耐酸、抗风,其树冠苍翠绿荫,是优良的园景树、遮荫树、防风树、护坡树,为华南地区水土保持和沿海防护的重要树种。相思树材质坚硬,可为车轮、枕木,桨橹及农具等用。相传相思树为战国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和他的妻子何氏所化生。《搜神记》有记,宋康王舍人韩凭妻何氏貌美,康王夺之又囚禁韩凭。韩凭自杀后何氏投台而死,何氏遗书愿以尸骨赐丈夫合葬。康王大怒,不合葬而造两坟相望。不久两坟各生大梓木,两树弯曲相拥相接,树根交错于地下。又有雌雄鸳鸯各一常栖于树上交颈悲鸣。宋国人哀怜韩凭夫妇,遂将两株梓木命名为“相思树”,以象征忠贞不渝的爱情。
遥想当年,相思树花开,满树金黄,层层叠叠,馨香缭绕。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林姓兄弟站在相思树下,眼里饱含着怎样的千种柔情蜜意,心中激荡着怎样的万般家国情怀?1841年2月,虎门海战,林姓兄弟和老大哥张生与数百炮台官兵跟随关大帅浴血奋战,死战不退。关大帅重伤后,曾经大吼道:“为什么不开炮?”张生和林姓兄弟哭着答:“大人,我们的炮够不着(打不着英舰)啊。”威远炮台和邻近的镇远炮台、靖远炮台都被英军摧毁,威远炮台的官兵上至大帅下至炮手全部阵亡。“大人,我们的炮够不着(打不着英舰)啊”,每想起这句话,我就泪流满面,多少伤感,多少无奈!多少屈辱,多少悲愤!
威远炮台为英军摧毁,两株相思树被弹片拦腰摧折。1843年炮台再建时,两株干枯的相思树桩根部长出了嫩芽。1882年第三次修复炮台时,人们惊讶地看见,林姓兄弟种下的两株相思树有了儿辈,两株二代相思树枝叶相迎相挽,迎着海风,昂首向天,像两个永不言退的的老兵守望在阵地上,年轻的清兵亲切叫它们老兵树。老兵树一身铁质一身英气,像它们常年守护的大地和大地上的民众一样,虽饱经磨难,却勇敢顽强!1938年10月日军大举进攻华南,虎门地区所有炮台全遭敌人炸毁,两株极具象征的老兵树被日军砍伐。张老说,他祖父在1940年参加了党领导的东江纵队,侦察敌情时专门去了威远炮台废墟,惊讶地发现,两株老兵树桩根部各自又长出了两尺高的小树。张老说,他祖父因为想同小渔霸的女儿结婚,受到了领导的批评,私自离开了抗日队伍,回家后继续打渔为生,因为对老兵树心怀挂念,隔三岔五地就去威远炮台废墟老兵树下,摸一摸树干,闻一闻花香,甚至依树而坐靠着树干打一会盹。这两株孙辈相思树毁于1967年3月“红卫兵”之手,现在的两株老兵树,是他祖父将红卫兵刨出的两座树根重新植入原来的树坑,浇水遮荫,又从根上再次长出的。
已是下午5时,夕阳将珠江口照射得波光粼粼,我依然坐在老兵树下的石头上,心头思绪万千。70年前开国大典,我们飞机不够,只有17架。周总理说,我们的飞机不够,就飞两遍。70年弹指一挥间,新时代的中国早已山河无恙,我们的飞机再也不用飞第二遍了。此时此刻,我们足以告慰千万为国捐躯的先烈,这盛世正如你们所愿。今天,社会主义中国诚如习主席宣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我怀着无比的崇敬仰望着两株相思树,两株老兵树,它们历尽坎坷,惨遭屠戮,却不改初心,始终眷恋脚下的热土,始终高昂不屈的头颅,扎根大地,以肩扛使命的担当精神和无畏风雨的坚定信念,面向光明和未来,一代接力一代,坚守在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这老兵树,这特有的中国树,既是传奇的相思树,更是坚贞的英雄树!我虔诚地弯腰三鞠躬,希望借此能够寄托我对它们最淳朴也是最真挚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