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人员回归前心理冲突及对策研究

时间:2019-10-22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董村戒毒所樊志民

戒毒人员在回归期大多会出现焦虑、烦躁、担心、忧郁、自卑等不良思想情绪,这是其心理冲突的外在表现。心理冲突解决不好,戒毒人员就会心神不宁,而这就必然影响其正常接受回归指导,影响其戒毒操守的保持和戒治意志的强化,危及教育矫治成果的巩固和扩大,最终危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探索出科学有效的解决回归前戒毒人员(以下简称戒毒人员)心理冲突的对策至关重要。那么,戒毒人员回归前存在哪些心理冲突,戒毒工作民警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方能解决好戒毒人员的心理冲突呢?笔者在履行教育感化矫治戒毒人员的业务实践中,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细致探索、归纳、梳理、总结,现将研究结果概括为“七冲突七对策”,以期共同商榷和进步。

一、七种心理冲突

通过对2018年106名戒毒人员的回归期心理问卷调查,得知他们主要存在以下7种心理及冲突:

  

  

  

心理情 形

缺乏戒毒信 心

担心社会适 应

厌烦言语刺 激

不愿家人监 督

担忧戒毒环 境

怀疑戒毒能 力

害怕技能欠 缺

人数(人)

79

85

91

77

92

88

81

占总人数的百分比(%)

74.52

80.18

80.85

72.64

86.79

83.02

76.42

(一)深感毒害的正确认知与缺乏戒毒信心之间的心理冲突。戒毒人员在生理脱毒区、教育适应区和康复巩固区经过戒毒工作民警的耐心教育引导、科学矫治,对吸毒的严重危害有了清醒的认识。在回归指导区,他们中许多人尤其是屡次强戒的人既有即将步入社会的喜悦,又有缺乏戒毒信心的心理冲突和烦恼。究其产生根源主要有三:一是认知错误,总认为“心瘾大,毒难戒,戒成难”;二是习惯从外部找原因,比如毒贩太多,毒友引诱,家人不理解,社会不接纳,从不在自身上查找根源,对吸毒根源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三是自信训练不够。

(二)回归社会的强烈愿望与担心社会适应之间的心理冲突。戒毒人员大都渴望早日回归社会,但对相隔近两年的社会适应,内心没有底气、缺少勇气,用“喜忧参半”形容此时心态并不为过。戒毒人员基于对入所前社会禁毒氛围的认识,主要心理冲突表现在与规范的所内纯净的戒治环境相比,纷繁复杂的充满变数的社会环境他们能否适应,都不敢肯定,特别担心。担心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社会毒品泛滥,对自己戒毒不利;二是社会对戒毒人员的偏见与排斥,使他们就业压力普遍增大,有生存艰难的恐惧;三是他们能否快速融入到家庭正常生活的中,并得到支持与帮助,心里没有底。

(三)期望团聚的美好梦想与厌烦言语刺激之间的心理冲突。在调查中发现,这种冲突比较普遍。这是由于吸毒过程中,他们养成了极端自私、极其敏感的病态人格。主要表现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要他们自己痛快高兴就行,毫不顾及他人(包括亲人们)的身心感受。一方面期望与家人团聚,回到亲人们中间,尽情享受天伦之乐;另一方面,淡忘了曾经因吸毒对亲人的深重伤害,他们只要好听的,不要善意提醒,情绪化严重。比如探视时,听到家人类似“吃一堑,长一智”“汲取教训,方能安全健康成长”等规劝语言后,他们就会不高兴、瞪眼睛;亲人劝其出所后不要再与毒友拉拉扯扯时,他们就会以极不耐烦的语气说:“知道了!啰嗦什么!”这种不知好歹的态度使一些亲人非常失望和生气,会情不自禁地说:“狗改不了吃屎!”面对出所后要回归家庭,他们自然而然会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产生矛盾心理。

(四)渴望关爱的内心需求与不愿家人监督之间的心理冲突。在与回归期戒毒人员个别谈话中,不仅能感知到他们渴望家庭成员关爱的程度,也能觉察到他们不愿接受家人监督帮助戒毒的真实想法。他们认为监督是对他们的不信任,有丧失自由的感觉,觉得太没面子。尤其是家人对金钱的管控令他们无法接受,用钱时凡事都得说出个事由和用途,觉得家庭地位低了许多。

(五)立志戒毒的坚定决心与担忧戒毒环境之间的心理冲突。回归期戒毒人员绝大部分都怀着立志戒毒的坚定决心,谈及回归社会,他们往往心存担忧,害怕戒毒环境不佳,危及自己的戒毒操守保持定力。有些戒毒人员直言不讳地说:“上有老下有小,离不开生存地,毒友三番五次纠缠,一次次操守保持考验对自己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真怕支撑不住,落个全盘皆输、前功尽弃的下场!”担心、焦虑之情溢于言表。有的戒毒人员说:“毒品泛滥,随处都是,唾手可得,也是对戒毒意志力的考验!”

(六)真心戒毒的勇敢举动与怀疑拒毒能力之间的心理冲突。回归期戒毒人员绝大部分为了巩固扩大戒治成果,能做到严格自律,自觉规范行为养成,保持戒治操守定力。但同时总有一种思绪如影相随,这种思绪就是怀疑自己的拒毒能力经受不住纷繁复杂社会现实的考验。因而产生烦恼、忧郁、自卑、恐惧甚至失眠等不良情绪反应。显然易见,这一冲突不解决,戒毒人员就无法勇敢地面对社会,难以将戒毒行动坚持到底。

(七)干事创业的良好愿望与害怕技能欠缺之间的心理冲突。经长期教育感化矫治,回归前戒毒人员绝大部分都有一定担当意识和感恩情怀,出所后干事创业的愿望普遍比较强烈,希望能肩负起家庭支柱的责任,赢得干事创业成功,给家人实实在在的幸福,以此回报亲人经年累月不离不弃的关爱与支持。但愈是临近解除,他们愈担心已有的习艺技能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出所就业创业的需要,因而存在害怕技能不足的心理。

二、七种精准对策

(一)纠正错误认知,强化自信训练。解决“深感毒害的正确认知与缺乏戒毒信心之间心理冲突”这一问题,可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用摆事实的方法,通过列举大量的戒毒成功实例,从思想意识层面,打破戒毒人员“戒毒难,戒成更难”的固有错误观念,培植其“毒能戒,戒虽难,戒则成”的正确理念根苗。使其逐渐具有阳光、乐观、向上、活泼的精神状态,能够正视戒毒现实,对戒毒前途充满希望,持续增强戒毒激情,始终坚持戒毒方向不动摇。二是用唯物辩证法教育戒毒人员,使其懂得“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但不管外因的作用有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促其全面分析,静下心来查根源,客观务实摆陋习,不再怨天尤人。明确其进取的目标,知晓自己该如何努力,自觉加力,增强信心。三是利用戒毒人员身上的闪光点、文体特长,举办相关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并把这种自信延伸到戒治、戒毒生活中去。四是进行自信训练。让他们在回归阶段通过以下渠道实现自信提升:和人谈话时,目光正视对方;发表意见时,语言洪亮清晰;站立或行走时,昂首挺胸;时刻严格自律,用“我能做到”勉励自己;运用“自我暗示法”,思想上出现不良苗头时,在心里对自己说“我能消除它”;犯错后,主动承认错误,交上保证书,并以实际行动兑现改错诺言,接受民警和其他戒毒人员监督。当然,戒毒所也可以定期开办回归前戒毒人员家属戒毒知识讲座或建立所、大队与戒毒人员家属帮扶“微信群”。让家属懂得并运用更多实用的家庭帮教帮戒技巧,给即将解戒人员更多亲情的关爱、生活的希望和戒毒精神动力源泉,使他们有“壮士断腕”的勇气与毒品决裂,信心满满的去戒毒。

(二)注重形势教育,激励真心戒毒。解决“回归社会的强烈愿望与担心社会适应之间的心理冲突”这一问题,可采取两种对策:第一,要搞好形势教育。要组织回归期戒毒人员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的重要讲话: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毒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就一日不能松懈。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的决定》;学习司法部《关于对吸毒人员应收尽收的决定》,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国家打击种毒、制毒、贩毒、吸毒的坚强决心和凌厉攻势,毒品泛滥问题正在得到严肃整治,净化社会工程正在全面推进,社区康复工作正在强劲展开,各种社会偏见正在严格纠正,社会帮扶政策正在刚性落实,良好戒毒环境正在持续打造,进而鼓励戒毒人员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坚决打赢戒毒攻坚战。第二,要激励真心戒毒。教育戒毒人员不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只要始终坚持真心戒毒,用行动诠释戒毒意愿,展现良好精神风貌,就能逐渐改变家人对你的态度和看法,给家人以希望,最终赢得家人的支持和帮助。相反,以欺骗家人的手段假意戒毒,必然会引起家人的反感,令他们失望甚至绝望,最终选择放弃,随他自生自灭。

(三)矫治自私思想,引导换位思考。解决“期望团聚的美好梦想与厌烦言语刺激之间的心理冲突。”这一问题,可分两步走:第一步,要矫治自私思想。采取集中学习传统文化、家庭美德、近代中华民族的灾难历史和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使回归期戒毒人员能站在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高度,站在积极构建互相理解、尊重 、关爱、支持的新型家庭关系基点上,审视吸毒行为的严重危害,体悟家庭责任内涵,同家人同呼吸共命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觉历练担当。在实践中体会自私思想的恶果,尽心竭力铲除自私思想毒瘤。第二步,要引导换位思考。可通过排演戒毒人员吸毒——戒毒情景剧,让戒毒人员在扮演角色、互换角色表演中亲身感受亲人在其戒毒中的理解、帮助、支持、配合、付出和深情。真正明白吸毒对自己、对亲戚朋友、对社会的祸害程度。进而从中用心体味亲人们的浓浓爱意、极度痛苦、失望乃至绝望的内心复杂情感,切实懂得亲人“恨铁不成钢”式的关爱方式。把“言语刺激”内化为拒绝毒品、珍爱生命、净化心灵、重塑人生的强大动力。

(四)诠释关爱内涵,鼓励接受监督。只要关爱,不愿被监督的心理冲突,既是自私思想作祟,又是虚荣心作怪,更可能是假意戒毒的外显。回归指导区民警要在鼓励回归期戒毒人员融入社会后接受家人监督上做文章、下功夫,为此必须做好三件事:第一,诠释关爱内涵。应教会他们懂得什么是“关爱”,让他们真正懂得关爱的正确内涵——关指关心,爱指爱护。关心就是(把人或事物)常放在心上;重视和爱护。关爱有时是一个眼神,有时是一句问候,有时是一个微笑,有时一个动作……总的来说关爱是一种品德,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态度。第二,讲明监督是爱。可以举办一个“感悟监督·真心戒毒·回报关爱”活动,先让戒毒人员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用半小时时间,像放电影一样,简要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包括规劝、帮助戒毒的情节等),追想亲人们监督的眼神、动作、表情、言语的画面。然后,让每一位戒毒人员讲述亲人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是如何监督关爱的,交流心得,畅谈感悟,交流认识。最后,民警做总结点评,结合戒毒人员亲身回忆、感悟的鲜活事例,教育他们知晓亲人的监督本身就是一种爱,是一种来自骨血深处的浓厚关爱。它很纯净,没有一丝一毫、一星半点杂质,这种关爱里饱含亲人的多少心血、汗水和艰辛。教育他们要真诚接受亲人的监督,让亲人在自己身边打造一道无形的戒毒“防火墙”“滚刺网”,使毒友无计可施、无机可乘、无空可钻;主动把银行卡、支票、房产证等都交由亲人管理。并把亲人这种关爱化作保持戒毒操守的恒久韧劲、耐力、毅力和意志。第三,揭露虚假意图。一部分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不让家人监督,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意在寻找时机再次吸毒,他们动机始终不纯,包藏祸心,隐藏罪恶。

(五)模拟社会环境,磨炼戒毒意志。戒毒工作民警可运用心理疗法解决戒毒人员立志戒毒的坚强决心与担忧戒毒环境之间的心理冲突。这一问题。就是选几个戒毒人员模拟成社会上贩毒、吸毒人员,将事先做好的仿真毒品频繁闪现在其他戒毒人员的眼前,进行感官刺激。同时,引导他们在视觉神经感知、内心激烈斗争过程中,按照提示次序、要求进行自我危机干预和抗复吸训练。想象父母妻儿因自己吸毒受了多大伤害,自己因吸毒又做了多少违法犯罪的事情,受了多少次严惩,荒废了多少大好时光。继而,启发他们随着正确的感觉方向走,使濒临泯灭的良知逐渐复苏、对毒品的感觉欲望由亢奋到平和再到厌恶最后到拒绝,使戒毒意志磨炼场景化、直观化、持续化。

(六)传授拒毒技巧,提升操守定力。人常说“技高人胆大”,为即将出所的戒毒人员鼓士气、壮胆量的最实用策略就是向他们传授拒毒技巧,使他们能从容面对各种社会生活环境,不断提升操守定力。民警传授的拒毒技巧主要有三:一是戒毒要戒环境(指高危环境)。教育戒毒人员在未来社会生活中要做到坚持戒毒初心不改,“心有所戒,行有所止”。远离网吧、酒吧、歌舞厅等高危环境。二是戒毒要敢拒绝。要始终不忘戒毒誓言,坚定戒毒方向,牢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训,旗帜鲜明亮态度、摆阵势、见行动。一方面拒绝毒友软磨硬泡、死缠烂打、冷嘲热讽、恶言狠话;另一方面拒绝毒品,坚决不吸第一口。否则,就会出现破堤效应,功亏一篑,全盘皆输,一败涂地。三是戒毒要常拒绝。一方面要教育戒毒人员始终坚持自我净化戒毒环境不动摇,学会常拒绝毒友的威逼利诱,把这种拒绝坚持到底,将毒友一个个从身边剥离掉,同时,慎交友,不要犯“刚出鬼穴,又入魔掌”的低级错误。另一方面,要教育戒毒人员坚持拒绝第一口。让他们明白两个必然趋势:一个是随着拒绝次数的增多,自己对毒品的渴求欲望越来越小、依赖越来越弱,戒毒自信力越来越强,离戒毒成功的目标越来越近,最终达到彻底戒毒顶峰;一个是随着拒绝次数的增多,毒友对自己愈来愈佩服,会感叹自己的毅力、意志和决心,一部分毒友甚至会以你为榜样、标杆,走上彻底戒毒的阳光大道。因此,回归前戒毒人员将来步入社会后,只要按风俗参加毒友的红白喜事,没有必要担心因拒绝毒友而得罪人,害怕自己陷于孤立境地。与此相反,自己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灿烂。

(七)创办试就业基地,进行新技能培训。戒毒人员之所以有干事创业的良好愿望与害怕技能欠缺之间的心理冲突,是因为就业创业的本领不够、太少。人常说“技不压身”,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回归前戒毒人员来说也是如此,要在飞速发展的社会拥有自己生存的方寸之地,就必须练就出过硬的从业技能。戒毒所可以依托场所企业创办符合戒毒人员就业愿望和创业规划的试就业基地,根据戒毒人员本人意向,对其进行出所后的短期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切实使戒毒人员出所后,具有符合社会需要的基本就业技能或一定的创业素质,有效缓解就业、创业能力恐慌心理。就山西省永济董村强戒所来说,在电瓶车厂、面粉厂、养猪场内就建立了解除戒毒人员(包括自戒人员)试就业基地。解除前,回归指导区民警组织他们观看试就业基地简介光盘;解除后,根据个体意愿,可以由专人引领他们去试就业基地参观、了解情况,确有学习意向的解戒人员,向试就业基地领导申请后,基地就会安排政治思想好、专业技能高、工作责任心强、性格温和耐心的师傅帮助他们学得一技之长。学习期间,发给一定的劳动报酬;学成后,也可以以打工的形式留在试就业基地工作,工资和其他工人一样,由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不会出现歧视、偏见、不公平等问题。2013年从本所解除的河南籍戒毒人员张某,解除后,利用一个月时间学会了种猪养殖技术。学成后在基地工作至今,并把妻儿接到基地。现在,夫妻俩除了供养两个孩子在永济上学外,还积蓄了不少存款。张某不仅取得了戒毒圆满成功,而且家庭美满幸福。自2015年初起,张某就作为戒毒成功人士多次进戒毒所、机关、企业、学校做戒毒演讲,每次演讲都会获得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都会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他本人也满怀雄心壮志阔步走在精彩人生路上。

三、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1、运用以上心理冲突解决对策后,绝大部分回归前戒毒人员,戒毒信心得到增强,社会适应担忧得到缓解。能够正确认识亲人不同言语的激励,变压力为动力,理解家人帮戒监督的意义、作用和良苦用心。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拒毒技巧和防复吸方法,戒毒自律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个别人还学得了一些就业创业技能。总之,原有的心理冲突得到了有效缓解,达到一定的预期目的。

2、客观的讲,在以上心理冲突解决对策运用中发现,对屡次强戒人员和年龄偏大(主要是60岁左右)的回归期戒毒人员效果不佳。这些人由于吸毒时间长、行为养成差、错误认知顽固、心瘾积累厚、戒毒意志薄弱或因岁数大,混日子的思想严重,基本没有戒毒意愿。因而对回归指导教育态度不端正,接受效果不良,心理冲突问题解决不理想。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两类人的心理冲突问题,应作为今后对回归前戒毒人员心理冲突对策研究的重点课题。

(二)反思

1、目前,司法行政戒毒工作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戒毒所回归指导区也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戒毒工作民警只有提高政治站位,始终牢记肩负的神圣使命职责,群策群力,向帮助戒毒人员解除毒瘾这个世界难题攻关,下大气力研究解决临解除心理冲突问题的对策,才能向社会多输送“合格产品”,才能有效降低复吸率,提高操守率,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2、戒毒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出所人员最终要融入社会,进行再社会化,因此社会帮扶工作极为重要。如果衔接不好,社区3年康复流于形式,家庭成员以冷漠、厌恶、抛弃的心态替代亲情,必然使解戒人员像断线的风筝和无根的浮萍一样随风飘荡,那戒毒所的教育矫治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复吸率就会提升,由此引发的违法犯罪案件就会形成上升趋势,最终危及社会的政治稳定和安全稳定。目前,确有一部分解戒人员是由于“身份特殊”,工作无着落,就业困难多,生存压力大,他们“抱团取暖”“破罐子破摔”丧失戒毒信心,重新走上复吸道路。因此,呼吁全社会将党和国家对解戒人员的帮扶政策落到实处,让他们看得见、感得到、用得上。呼吁解戒人员亲属不离不弃,为他们持续戒毒提供感情精神支撑,从而让解戒人员始终得以感受阳光,充满信心,积极向上,努力戒毒,重塑人生。

3、临解戒人员心理冲突,因人而异,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点,因此,戒毒所回归指导区应建立临解戒人员心理冲突解决档案。戒毒工作民警应通过谈话了解、细致观察、他人描述等手段,及时掌握并认真记录戒毒人员心理冲突及程度等第一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科学判断、精准评估分类、解决对策研究。从而开展有针对性、有依据的教育矫治指导,为提高教育矫治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