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特赦1959》看新中国改造罪犯工作“特色”

时间:2019-11-05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新疆巴音郭楞监狱 关艳秋

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剧目,电视剧《特赦1959》一经播出,就收获广泛关注和好评。作为一名监狱工作者,我从剧中看到新中国改造工作“特色”。

一、改造罪犯是监狱工作的根本目的。监狱的任务不只是惩罚罪犯、执行刑罚,而是对罪犯进行“改造”。通常意义的监狱工作,主要是在法律范畴确定监狱的唯一任务就是刑罚执行。但是,我国监狱的任务虽然也是执行刑罚,但又不是单纯地执行刑罚,而是始终把自己的工作纳入无产阶级改造社会、改造人的伟大事业中,融入预防犯罪、减少犯罪乃至最终消灭阶级的历史使命中。《特赦1959》中,战犯们最初认为,让他们来北京来功德林,就是为了将他们“审判”,后来慢慢发现,“我们这颗脑袋算是保住了”。比如在第六集中,在管理所给战犯们发放棉衣时,战犯刘安国说“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啊,最近所长和政委都不佩枪了”,他们还分析到“在他们眼里,我们已经不是敌人,管理所方面,事事长久考虑、长久打算,看起来,我们这颗脑袋算是保住了,长期的学习改造,应该是真的”。 

二、对罪犯的改造,不是无所事事的“坐牢”,不是单纯的“监禁”,而是“使他悔过”。周恩来说,“我们还要改造他,使他悔过了,表现好了,这也是人道主义”。为此,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认真组织他们学习政治,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剧情发展到第38集时,经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批准,还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此时,战犯们的思想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外出参观,让他们看到了北京城市建设、北京四季青人民公社、长春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鞍山钢铁厂、天津城市建设、武汉长江大桥以及武汉地区的其它地点、上海地区的有关工厂等新中国建设伟大成就,使他们思想上受到莫大感染,正如王英光所长对战犯们所说,“让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可以再上一个台阶、更上一层楼”。

三、把罪犯改造成为新人。坚定地认为罪犯必须改造,改造的指向是“世界观的转变”。就如在第4集中,罗部长对王英光所说:“毛主席在战犯的改造上,有一个宏观上的思考,战犯问题,决不仅仅是战争遗留问题,它深刻反映出强烈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代表着胜利者的气魄、新生政权的自信和共产党人的胸怀,所以对于战犯改造这项工作,它决不仅仅是如何看押、如何管理、如何审判,而更多的是,我们要通过对他们的思想改造,让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要敢于重新做人、融入社会,对社会发挥余热。”

四、实行感化教育,让罪犯在希望中改造。如毛主席说,“要把犯罪的人当作人,对他有点希望,对他有所帮助,当然也要有所批评”。在第39集大结局中,在特赦战争罪犯大会上,战犯们发自内心的喊出“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这是战犯们最终被改造,也是最终被感化的见证。

五、把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改造手段。该剧是叶立三、黄维、王耀武、康泽等人脱胎换骨的经历,他们以投河、上吊、耍剪刀、伺机闹事等种种方抗拒改造,他们挣扎、纠结,自我反省,自我剖析,但是最终被共产党在心灵上征服。剧中通过共产党的人道精神,共产党崇高的信仰,通过战犯亲眼看到的解放军主动请缨参加抗美援朝的英勇精神,抗美援朝以弱致强的不断传来的胜利捷报,还有在功德林学习到的毛泽东战略思想等等,这些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说出了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为什么战无不胜,人民为什么选择了共产党的道理,这是他们思想改造认罪过程、服输过程,悔过自新过程,是被共产党在心灵上所征服。

六、监狱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罪犯刑满释放回归社会后能够自立于社会,成为社会新人。正如公安部长罗瑞卿所要求的,让他们“以一个罪犯身份进去,以一个熟练的劳动者出来”,从而最终实现做人的尊严、恢复自身的权利。(作者:新疆巴音郭楞监狱  关艳秋 )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