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闭备勤读《论语》

时间:2021-02-06信息来源:监狱信息网作者:广东省清远监狱罗忠贤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何其博大精深!鄙人于封闭备勤静寂之时,重温这部儒家经典,体味圣人金言,时有感悟,聊且分享几则见笑于方家。

                                                     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金句。其要义在于强调要经常去温习所学的东西。

经典需要“时习之”。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历史更是一部大书,值得我们温故知新。历史记载中国从西汉以来2000多年有过300多次瘟疫流行,仅明末清初鼠疫就致数千万人死亡,有学者甚至将明代灭亡与这次鼠疫联系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血吸病,受害人数也达千万,近亿人受到威胁,最终在党和人民的高度重视下全面消灭,毛主席欣然赋诗“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最近的一次是2003年抗击非典胜利,当年我也是参加过封闭执勤的,但印象不深,似乎有点“好了伤疤忘了痛”。回望抗疫历史,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增强胜利的勇气和决心。

                                                     二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原文所强调的“本”是孝道------是做人处世的根本。

我想引申的是,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监狱人民警察,所务之本就是要依法履职、岗位尽责。当前,坚拒疫情于大墙之外,确保防疫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安全,才是守土有责,守岗尽责,才能贯彻落实党的监狱宗旨,才谈得上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三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把贤明的人选拔出来,不贤明的人就自然远离了。

在朝夕相处逼仄的空间里,在艰难险重的工作考验中,更能看出一个人的素质和修养,于进退得失,利弊权衡间,自私或忘我,宽厚或偏狭会被放大,因而在战疫的特殊时空里,愈加能考察和识别干部,把青年才俊选拔到领导岗位,让默默奉献的“老黄牛”晋级“四高”,都不失为一种“举直”之举,真正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

                                                     四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牗执其手,曰:亡之命矣!斯人也而有斯疾!斯人也而有斯疾!这说的是孔子得意弟子伯牛得了恶疾,孔子隔窗探望,感叹命运对弟子的不公:这么好的人也得了这样的绝症。

命是什么?命者口令也,是老天爷制造一个人的生命密码。在这次与新冠病毒搏杀中,像李文亮这样年轻人未能突出重围,而一位“夕阳老人”却最终走出了重症监护室,也只得像孔子那样喟叹一声“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五

子之所慎:齐(斋)、战、疾。这说的是,孔子一生最谨慎的三件事:一是斋戒;二是战争;三是疾病。前者关乎信仰,后两者关乎生命。

在此只想说说孔子“慎疾”。孔子是健康管理祖师,食不语,寝不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严防“病从口入”:鱼馁而肉败不食------不吃变质的鱼肉,不时不食----只吃时令果蔬,不吃反季节的东西。

我想,现代人为什么怪病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会“好好吃饭”,不懂得“天食”,不会品“人伦”。我虽然不太相信“非典”是吃果子狸、“新冠”是吃蝙蝠惹的祸,但百无禁忌地胡吃海喝,一定会遭殃致病甚至丧命,倒是毫无疑问的。

                                                      六

放眼一部《论语》金句比比皆是,但我最喜欢的还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时念之,体悟之,践行之,每能破解人生种种困境。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一个人要做到不忧不惑不惧,何其难也!

但大道至简,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精气神”,只要我们不断培育和张扬“仁智勇”精神,在任何“风吹浪打”面前,也能“闲庭信步”。须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补足精神之钙,就是最好最强的“免疫力”。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