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情是指影响监狱监管安全的种种相关因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狱情是一个监狱的晴雨表,把握了狱情就抓住了监管安全的“牛鼻子”。诚然,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何况一个监区几百人、一个监狱几千人,其狱情之复杂不言而喻。但再复杂的东西都隐藏着固有的规律,把握狱情就是要善于发现规律的蛛丝马迹。本文从抓住重要狱情、善断狱情和加强狱情防控等方面开三扇小窗,试图以新的视角作一些有趣的探讨。
帕累托法则与抓住重要狱情
意大利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帕累托通过关注财富在人口中分配关系,归纳得出了被后人称道的帕累托法则,又被称为“80/20法则”。“法则”指出,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一种不平衡的关系,这种不平衡现象有一个规律性的量化衡量标准:80%的产出,来自20%的投入;80%的结果,归结20%的起因。这种不平衡关系的结果是,往往多数,只能造成少许影响;而少数,造成主要的重大影响。如80%的交通堵塞通常发生在20%的路口,20%的疾病和20%的人口,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80%的销售额来自20%的顾客等等。这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要抓住主要矛盾,小的投入可以获得多的产出;小的努力可以获得大的成绩。关键的少数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效率、产出、盈亏和成败的主要因素。少数的作用有时是非常重要的。
帕累托法则不仅在市场经济中大行其是,在罪犯改造中也颇有“市场”,诸多方面都受到帕累托法则的作用和影响。比如,一个分监区监管秩序不稳定,就是因为那极少数顽危犯在警力相对薄弱的时段兴风作浪,这大约20%的罪犯,制造了80%的违纪事件,而且几乎80%的违纪事件集中发生在一天中20%的时段。
帕累托法则给我们的启示是,警察要用最大的精力去关注监狱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要做好监狱安全稳定工作,警察应突出重点,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明确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警察要用80%的精力放在20%消极改造的罪犯身上,切实狠抓重点罪犯、重点部位、重点时段、重点物品等重点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有限警力的最大效能。
我以为,对狱情实行分级管理就不失为一种抓住重要狱情的好办法,有利于我们有效地运用帕累托法则去处置异常狱情。监狱通常根据异常狱情的性质、对监管安全构成的危险程度和处置需要,将异常狱情分为一级异常狱情、二级异常狱情、三级异常狱情。由实践可知,一、二级异常狱情加起来不会超过20%,而三级异常狱情却占了80%以上,但正是这不到20%的一、二级异常狱情,却需要我们打起80%的精神去重点防控。这就要求我们警察在狱情排查和处置中,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有效地运用帕累托法则,分清重点,辨明主次,用80%的精力去抓住最重要的20%的异常狱情,直达问题的核心,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薄片撷取与善断狱情
一位名叫维克布雷登闻名全美的网球教练,看了几十年的球赛后发现自己多了一项特殊本领:能够在球员的球拍与网球快要接触的一瞬间,准确预知会不会出现发球失误。比如那年在加州举行网球赛,从头到尾17次网球失误他准确预测对了16次。
对此美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韦尔在其2004年出版的新著《闪念》中解释是:网球教练预知会不会网球失误,关键在于其快速认知。原来,人类的潜意识有一种能力,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仅凭着少许的经验切片,收集到必要的信息,作出内涵复杂的判断。善于发现热门新词的格拉德韦尔,把这种能力称为“薄片撷取”。比如一名叫戈尔曼的心理学家只需观看一对夫妻对话15分钟的录像带,就可以预测这对夫妻15年内会不会离婚,其准确率达到90%。其秘诀就在于以薄片撷取来分析婚姻关系----他的“经验切片”告诉他,影片里的夫妻,只要有一方向对方表示轻蔑,如眼球快速向上翻转,就是婚姻触礁最显著的征兆。
其实,我们的监狱警察也有类似的“经验切片”。一位长期在入监队工作的老管教对我谈到:只要观察一名罪犯入监时扫地的动作,就能知道他的性格。罪犯扫地时如果他对每一个隐蔽的角落都不放松,必是一个谨慎、细心、有耐心、肯负责的人,相反,如果他遇到沟将灰土往里扫,遇到不显眼的地方就马虎了事,必定会投机取巧,不能脚踏实地。
对罪犯“薄片撷取”并非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因为罪犯实施违纪违法行为往往会暴露出蛛丝马迹。比如狱内罪犯自杀种种异常表现:沉默不语或特别活跃、精神恍惚、对人对事反映冷淡、卧床不起或白天黑夜颠倒、不吃不喝、拒绝听从警官命令、故意不完成生产任务、多次提出某种要求、对他犯有攻击言行、自伤自残、有关于生死的言论、公开表示对政府和警官不满或气愤、暴力袭击警察、长时间给家人写信或看家人照片、把自己的东西送回家里或送给其他罪犯、写遗嘱、产生被害或自杀妄想。一般而论,一名企图自杀的罪犯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以上“细节薄片”。同样,一名伺机脱逃的罪犯往往也有其独特的“脱逃迹象”,极有可能散落以下几块“薄片”:或向其它罪犯拐弯抹角打探监狱周围环境;或鬼鬼祟祟聚会密议;或偷偷摸摸准备攀援工具;或想方设法藏匿现金或便服。
应该说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警察成功发现异常狱情,往往是不自觉地运用了“薄片撷取”理论。比如,某监狱一名经验丰富的警察在开晚饭时发现其中一名眼神忧郁的罪犯把平时爱吃的猪肉全部拔给另一名相好的罪犯吃的异常举动,当即找他耐心谈话,从中了解到该犯因有肝炎病刑期较长对前途悲观失望,并偷偷把一块铁片磨薄成刀片,准备夜深人静时自杀。正是因为警察对该犯就餐时的异常举止“薄片撷取”,从而避免了一起很可能的非正常死亡事故。因此,警察在罪犯改造中注意学习并运用好“薄片撷取”,对发现异常狱情大有裨益。
总之,要在罪犯改造中培养和提升快速判断异常狱情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能准确地从罪犯的言谈举止中“薄片撷取”。这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做狱情收集和排查的有心人,认真观察、勤于总结、善于分析。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一双慧眼,才能够一眼发现那些轻举妄动的罪犯的“狐狸尾巴”。
扁鹊妙答与狱情防控
关于名医扁鹊,自古流传下来不少轶闻趣事,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这样一段佳话,大意说的是,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位医术最好呢?”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 ,我最差。”文王再问“哪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回答说:“我大哥治病,是治病于未发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能事先铲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家的人才知道。我二哥治病,是治病于初起之时。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传于乡里。而我治病,是在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管放血、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所以大家认为我的医术高明,名声因此传遍全国。”
扁鹊的妙答真是耐人寻味,它不仅说明了扁鹊是一位谦虚谨慎、宽厚仁义的“好兄弟”,更重要的是揭示了防病治病的根本,即使在今天也给我们多方面有益的启发。在这里我想抛砖引玉,借它来说说我们的狱情防控工作。疾病的防治与狱情的防控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最好的医生治病于未发,最好的狱情防控同样在事发之前,事后防控不如事中防控,事中防控不如事前防控。要切实做好狱情工作,要把握以下对策:
上策是抓好事前防控。抓好狱情的事前防控,就是不要让狱情发展到“异常状态”,根本不让狱内各种隐患萌发,主动进攻,防患未然。它类似于扁鹊大哥“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比如人还没有病,就让他喝碗凉茶,或根据季节气候变化,调节作息和饮食,事先铲除致病的种种因素。要做好狱情事前防控,就要求每一位警察公正文明执法,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主动积极抓好罪犯教育,及时有效地化解狱内可能的各类矛盾,切实消灭诱发罪犯违纪的各种因子。比如每年初不少监狱都会采取标语、板报、现身说法、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开展反脱逃教育,主动进攻从思想上打消罪犯的脱逃念头,就是一种有效的事前防控措施。
中策是抓好事中防控。事中防控就是要及时发现狱情苗头,把它消灭在萌芽状态,它犹如扁鹊二哥“治病于病情初起之时”。就像一切病情都有潜伏期,一切狱情也同样有潜伏期,我们所需要的是一双双善于发现种种“先兆”的眼睛,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丰富的狱内侦查知识,把握狱情规律,善于布建耳目,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信息的研究和狱情的收集,从而保证及时得到充分、大量和关键的信息资源,为正确处置狱情服务。抓好狱情的事中防控就是要正确处置好异常小狱情,尽量防止它向异常大狱情转化,把小问题各个击破,避免酿成监管安全大祸,就像扁鹊二哥把一个个小病灶尽早解决掉,根本不给它留下形成恶性肿瘤的余地。
下策是抓好事后防控。监狱秩序稳定是相对的,不稳定是绝对的,有时表面的“风平浪静”,往往预示着“暗流汹涌”,狱情的错综复杂、变化莫测,注定了谁也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事实上都决定了监狱不可能永远太平无事。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突如其来的诸如罪犯脱逃、自杀等,我们是不是有足够的智慧、足够的能力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扎扎实实做好事后防控工作,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监管事故一旦发生了,只要处置措施得当,有时也能力挽狂澜,就像扁鹊治病于严重之时,不得不用大手术,其功效有时同样可以起死回生。比如面临罪犯劫持人质这类重大的狱情,警察要临危不惧,临乱不慌,采取防暴应急的有效措施,把危害和影响减小到最小状态。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做好防暴防逃应急演练,切实锤炼我们突发狱情来临时的瞬间决策头脑,提升我们机智冷静的处理能力,做到胸有成竹、明确程序、协调指挥、有条不紊、分工负责。
应该指出的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是一个好的狱情防控专家,永远没有束手无策的狱情防控,事故的损失可以降低,防范狱情的关键在于盯紧下一个可能的危机,防止“涟漪效应”,尽最大可能查堵漏洞,决不重踏覆辙。
声名远播、妙手回春的扁鹊是伟大的,但作为“幕后英雄”的扁鹊大哥、二哥同样让人肃然起敬。一个监狱的安全稳定,我们需要扁鹊式的制暴治乱英雄,但更需要那些像扁鹊大哥、二哥那样默默无闻的狱情防控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