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研究朱子哲学的著名学者陈来教授认为,从整个三千年的中国文化史来说,三代的文化传承到孔子,孔子对这1500年的中国文化作了一个总结。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人物。孔子之后又经过了大约1500年,到了宋代朱熹(1130年出生),他对孔子以后的儒学又进行了总结。因此,如果说整个中国文化史上有两个集大成的人物,那么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就是朱熹。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用三句话概括了朱熹的学术体系,“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广大”就是规模宏大,“精微”就是内容精细,“综罗百代”就是说他对整个历史文化的全面综合。
据传朱熹刚会说话,父亲就教他认识事物,指着天空教他说那是天。朱熹就问父亲天的上面是什么,可见小小年纪就对宇宙追问。朱熹七八岁与同伴玩,同伴在看蚂蚁搬家,他总是在地上画画,他父亲一看吃了一惊:小子画的竟然是《周易》八卦的卦象。当然,朱熹不仅不承认自己天资过人,还多次说自己“少而鲁钝,百事不及人”“记问言语不及人”。
所谓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朱熹早就开始立志。在他八九岁的时候,私塾老师在教《孝经》之前,他就自己先看了一遍,并且在上面写了“不若是,非人也”,就是说要按照《孝经》上讲的来做人。他读《孟子》时,“未尝不慨然奋发,以为为学须如此做工夫”。十三四岁再次读《孟子》,读到“圣人与我同类者”时,“喜不可言”,立志要达到圣人的境界。自知资质鲁钝而自觉奋发努力的结果是18岁就通过了建州乡试,19岁中了进士。
朱熹一生手不释卷、勤学不怠,所著《朱子语类》总结了不少读书经验,他强调读书是格物最主要的工夫,特别是如何读圣贤书的方法。朱子认为读书是一个以吾心体验圣心的过程,即以自家之心体验圣人之心,以心观心、我圣合一的过程。朱子强调经典学习,不是追求一草一木的具体知识,而是要达到对万事万物的“通识”理解;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指向具体领域的物理,而是指向整个世界的普遍天理。同时,朱子也以尊德性为要求,要求读书者把经典书中的道理与个人的涵养结合在一起,注重道德意识和价值情感的培养,涵养德性和品质,追求德性与知性的平衡发展,这也是与通识教育的宗旨相符合的。
朱子讲究读书得法,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读书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通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我情有独钟的是朱子“读书刀剑论”: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是段中须看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依赖“度娘”轻视记忆的当下,朱子强调诵读经典的观点恰如“当头棒喝”: “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义,所得多矣。”他在十七八岁读《中庸》《大学》时,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诵读十遍。当他读到《中庸》中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常为之警励奋发。他一生好饮酒背诵屈原《楚辞》、诸葛亮《出师表》、陶文杜诗,晚年讲学著述之余,仍坚持读书成诵。
读书要趁早!如今已过天命之年的我,面对书山,老眼昏花,感慨尤深,谨以朱子一首耳熟能详的名诗与各位青年民警共勉: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