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有去过宜阳了。
“这里是古都洛阳襟带上的一截锦绣、一段华章,这里是北方水城颐养福地——宜阳。”这是网上的评语。我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几年前去洛宁的路上,路过它的一个镇上,有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和他的妈妈在自家开的饭店里忙碌,当时生意萧条,来往的客人不多。
而小男孩很懂事,忙着端菜、给妈妈打下手,大家也发现了小小年纪的他头上竟有不少白头发,不是生活的压力,应该是遗传或环境因素吧。饭菜很实惠,量大且价格不高。
前一段时间坐公交车去了延秋市场,过了一座桥就是牌窑村。街上的门面房也不少,服装、鞋子、家具、电器、卫浴,房子有老式的瓦房临街,而后面多是新砖楼房,有几户人家还在门市前种上一排排高低错落的花草多肉,品种多,色彩缤纷,生机盎然,还有的种的有生菜。
有的门面房是自建房,所以成本低,商品要价不高,薄利多销。开服装店的女孩很年轻,皮肤好,很随遇而安的生活状态。不急不燥的快乐从眼神眉梢中透出来。
走得累了,就去小帅老食堂吃饭。有糊涂面,小碗汤,炒面、笼上菜,天热了不提供砂锅。掌勺的老板很年轻,戴着眼镜,不像老板像书生,我要的小碗汤,他用大铁锅,菜是现成的,简单一烩,端上来,有肥瘦相间的猪肉,小块的豆腐皮、腐竹、扁垛、黄豆、韭菜,份量很足,配送馒头,味道很正。饭店是简装,开放式的厨房,墙上挂着几个中国结,上面涂鸦,本店宗旨:宁可一人品千次,不做千人尝一回。很便宜,不暴利。良心经营,放心消费。下面配图两只可爱的小狗。
而正在就餐时进来四位年轻女子,两位裙装,两位休闲装,很得体很时尚。她们在候餐时在讨论某个地方招聘老师,得需要普通话,言语热切,很青春。看到墙上热络的网语:很多人在本店消费后影响很大 恋爱成功了 合同签成了 奖金翻倍了 职位高升了 好运爆棚了 心想事成了 但愿她们如愿吧,毕竟是听着她们满怀憧憬,勾勒着美好的蓝图。
现在的乡村是新农村,振兴乡村的政策落实得很好。一条条街道上,农产品在热销,不限于小麦黄,宜阳举行了槐花节、茶、艾产品、土蜂蜜、百岁麻花、手工红薯粉,菊花茶、大红袍花椒、迷迭香、老粗布、黑杂粮等土特产伴手礼,还有红星小镇的陶瓷文化、石雕工艺都让宜阳走向腾飞。
在道路中间还遇到一位老汉卖杏,他声音洪亮地和家人通话,“吃过饭了,没余多少了,卖了就回去了。”他说家里不种地了,只种点桃和杏,品种好,甜得很,很好卖,实在余点软的就回去寻送人了。
我听着他知足欢快的话语,看着杏旁放的馒头和一瓶水,理解他的节俭习惯,和衣食无忧的满足感。现在的生活能挣点外快,享受着生活的便利和富足,即便简餐也很好。
楼越盖越高,路越修越宽,绿树成荫,花草掩映,而在每人心中有那么一泓清泉在汩汩流动,这就是精神面貌的内核。生活有追求,品味有提高,内心有积淀,有幸福感,这就是在牌窑村的感觉,所闻所见。
想必那位小男孩已经长成少年郎,他和父母应该都生活得更好了罢。毕竟这几年大家都挺好的。
一缕烟火处有阳光之亮,这就是新宜阳的兴旺,在一家家店铺里,在一道道路途上,在一句句欢笑里,在一阵阵忙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