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与雪山之巅,博格达峰上的雄鹰在盘旋翱翔。
俯瞰浩如烟海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天山北麓,庭州之畔,狭长的冲积平原形成一隅巴湖,亦或是一池湖水,湖面波光粼粼,清澈见底。
“巴湖大道”犹如一条遨游在历史长河里的鱼,鱼鳍如路脊修长且绵延,水有灵气,这片土地充满生机与活力。
乌鲁木齐以西,从地窝堡国际机场,穿过头屯河新疆大剧院(皮芽子大剧院),绕行昌吉飞马转盘,经乌伊路往下一路向西。
大西渠镇、二六工、牧业队与广袤的田野环抱在这僻静之地。
下巴湖农场最早的百余亩耕地位于当地人俗称的大东沟“下八戽”,由于口音不同,地名演变为“下巴户”“下坝湖”等称谓,嗣后演变成“下巴湖”,下巴湖农场由此得名。
下巴湖之美,美在道路。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巴湖大道”命名彰显着大情怀、大格局。显著性的地标,处处散发出“大道”霸气。
巴湖大道笔直通畅,与G312国道接壤贯通,全长13.2公里,国家三级公路。
宽敞油亮的沥青柏油路,清晰醒目的路沿石,指示标识线整齐美观,两旁的“窜天杨”擎空撑起一片天。这条路像一条幽深的隧道,继续延伸,与老龙河边上那片胡杨林“一脉相通”。
踩在铺满黄叶的大道上,顿时能感受到地表深处所迸发出的能量,厚重感敲击着心扉,仿佛能看到这里的过去与未来。
曾几何时,巴湖人用扁担、铁锹丈量戈壁滩、盐碱地,拿坎土曼、十字镐修整条田、道路,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曾几何时,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集结号已吹响,整齐划一的拉练队伍从这条路上跑过,大练兵阵势轰轰烈烈,拼杀嘶喊声声声入耳。
曾几何时,一排排的战友们整装从这条路上匆匆走过,拉杆箱下的轮子与地面碰撞产生的摩擦声,那是激起千军万马的呐喊声,锣鼓喧天威震四方。
曾几何时,入党宣誓,从警誓言,党旗神圣,国旗威严,警徽闪耀,众者云集,赤胆表决心,誓师壮观。宝剑出鞘,壮志成城,此景可曰:红旗直上天山雪,不斩楼兰誓不还。
昌吉老龙河那片胡杨林黄叶在风中飒飒舞动,下巴湖的海棠果、红彤彤的苹果已挂满枝头迎风招展欢迎您的到来!
宁静的小村庄嗅出浓浓的烟火气息,顾不上驻足欣赏秀美的自然风光,展现在眼前的是良田万亩一望无际,一片片雪白的棉花,沉甸甸的麦子、高粱、玉米丰收在即,老龙河、下巴湖的西瓜可以与下野地的西瓜相媲美;下巴湖无公害蔬菜已享誉周边市井。神秘生物“三眼恐龙虾”现身于老龙河胡杨林月亮湾。
夕阳无限好,沐沐晨海翻云间,朝朝暮暮乾坤定,一朝一夕变化中。
巴湖的夜,是寂静的,安详的。幽静小路,静静的走,思绪的念头如长长的影子已映射灯下,夜未央。
有时候所谓的一生的奋武,只不过为了曾在年幼时看见的那个凝固在思想深处的侧影。往事随风,点滴浮现。是故乡亦是彼岸,初心不改,内心里透亮纯真,依旧眷恋着下巴湖近景中那一池湖水。
岁月流淌,清澈的勇气。
叶子铺满一地,金灿灿惹人眼。巴湖大道,满城尽带黄金甲,路旁的白杨树如铠甲勇士,保卫着这片热土。巴湖人化身神奇的拓荒者,化身灵魂的摆渡人,化身逆行的守护神,用睿智和爱心,拯救濒临破碎的家庭,为万家灯火坚守大漠高墙。
试问巴湖人,却道海棠依旧。
坚定的眼神,追逐着梦想,砥砺前行,巴湖人风骨凌然,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一树繁花似锦,一枝遒劲有力,一果硕实沉淀,傲立枝头渲染那一抹海棠红。
“忠诚、干净、担当”“坚如磐石”“警魂”,这些警营文化墙上的字体苍劲有力,字字珠玑,寓意深刻。
岁月静好,山河无恙,守护一方安宁,万家灯火通明,一定是有人抵挡住寒冷与黑暗,默默地负重前行。
歌手刘爽《高米店南》里写道,“梦里我曾经来到这里,穿上警装就难以舍弃。你在我的身体里,我的言行举止里。”
初冬巴湖道路显得静谧肃静与庄重,走在“巴湖大道”上,我的内心从未平静,这里有欢笑,这里有付出,这里有坚守,这里有期待。
这里是我们为之拼搏奋斗的地方。
追梦巴湖,大道如虹。
“巴湖大道”,这条我平时工作的必经之路,只是这座城市近郊极其普通的路。它好像一条扁担,我用诗和远方,一头肩负着职责与使命,一头记挂城里家庭责任担当,同时凝聚起我对这座城市难以割舍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