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作者梁晓声,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2017年首版,一部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与时代相匹配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先后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继《平凡的世界》之后又一部朴素、真诚而饱蘸悲悯之心的作品。”(学者刘大先语)改编的同名电视剧2022年上半年在央视一频道首播、重播中收视率一骑绝尘,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电视剧的成功首先在于同名小说的成功。笔者认真拜读了《人世间》小说,收看了同名电视剧,其小说抑或电视剧都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积极的思索,特别是小说更能体会到电视剧所不具有的文学作品潜在的艺术魅力和现实人性闪烁的光芒。
其一,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强大热能。这部与“时代相匹配的现实主义巨著”,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21世纪10年代,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中国社会近50年来发生的上山下乡、三线建设、推荐上大学、恢复高考、知青返城、对外开放、搞活经济、国企改革、个体经营、棚户区改造、反腐倡廉等等都是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作者以文学的手法介绍历史,展示波澜壮阔的中国社会巨变,给人以“家是国的家,国是家的国”的家国情怀。“身体可以疲惫、生病甚至受伤,但精神绝不可以颓唐”,周秉义的人生格言,正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历经危难而不倒、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而不辍的真实写照。邵敬文对秉坤说:“国家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总得有人豁出去做点儿什么。” 我们领悟到,人世间虽然遍布无奈、龃龉和磨难,而终究是可亲的处所、栖息的家园,值得我们感恩、眷恋并为之奋斗。正能量的故事使读者体会到生动而感性的历史现实主义,感受到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而这种源动力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人民对于建设新中国、推动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望和积极参与,可以说这是小说文学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和学习的价值所在。
其二,人世间苦难生活中彰显的道义与担当。作品以北方某省会城市一个平民区共乐区为背景,以一位平民子弟周秉坤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写尽了人世间的沧桑与苦难,“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身为百姓的周秉坤是极有社会责任感和家族责任心的人物,这是他正直的父亲教育培养的,是身边人们影响他的力量,也是他传递给身边周围人的积极向上的力量。他宁愿自己承担家庭的苦,与郑娟一起照顾瘫痪的母亲、年幼的孩子,也不让在远方工作的父亲、哥哥、姐姐担心焦急;他甘愿冒着被父亲责骂、街坊鄙视,也要娶杀人犯的遗霜为妻,抚养强奸犯的儿子,尽管不排除秉坤对郑娟的美貌的原始冲动,但更重要的是秉坤有极大的善良心、怜悯心、责任感;他接受了吕川信中所讲的,要做“同道”,一起关心更多与自己不相干的人的遭遇的道理,他对困难中的朋友不惜一切努力去帮助他们。秉坤因为刊发冯化成一首诗而坐牢,是为正义斗争的勇敢行为;与骆士宾纷争而坐牢,带激情犯罪性质,并不影响他作为一个道德上好人的形象。
其三,底层百姓卑微的幸福满足感。笔者认为,底层百姓的生活才是社会生活最全面最真实的写照,底层百姓的幸福才是社会幸福的标志。金钱和权力,是幸福的两个因素,但不是绝对的,如果为了权力可能产生双重人格的阴影,周秉义始终践行着权力为人民谋幸福的理念,也改变不了他在省长家里顺从、孤寂、忧郁的心理。《人世间》告诉我们,幸福的源泉在于拼搏奋斗,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大学生、市长、教授,建立安稳富裕的家;在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无私、纯真与热情。“拆了墙就是一家人”,邻里之间是多么的和谐!“宁肯捧着别人的臭脚丫子,也不愿再被当枪使。”(小说人物乔春燕语)人与人之间保持着善良纯朴,也是幸福的源泉。周秉坤是一个非常热心肠、善良、重情义的男人,他一直都在帮助身边的同事、邻居和朋友,他的做“好人”的情结,使他即使在狱中也会有邻居们、朋友们主动帮助的回报。他在做“好人”中收获幸福。他有疼爱他的哥哥姐姐,爱他的妻子,生活在城市的底层,却享受着幸福。从木材厂、酱油厂工人,到《大众说唱》的责任编辑,再到饭店副经理,周秉坤的幸福是卑微的,但却和他的朋友们一道在光字片这个城市贫苦的角落里生发着来自内心的欢愉。